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目前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报道以及前期做的动物预实验,再通过临床实际病例,对比分析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与纳米碳负显像技术及常规肉眼识别技术在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的优缺点,初步评价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对术中应用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识别甲状旁腺做一初步探索。方法:1)动物预实验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只雌性SD大鼠,将SD大鼠的甲状腺、甲状旁腺及甲状腺周围组织取出后在体外应用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进行大鼠甲状旁腺的自体荧光探测,最后行病理切片证实其是否为大鼠甲状旁腺。2)临床实验回顾性分析了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8年12月-2020年03月需在开放下行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手术方式为一侧甲状腺全切加一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侧需要探查、但是否手术及清扫不限)共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A组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组)14例患者,对照组(B组纳米碳负显像组)14例患者,对照组(C组常规肉眼识别组)14例患者。比较三组术中可识别出的甲状旁腺个数(个)、术中识别甲状旁腺耗时长短(min)、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各识别技术是否为有创性操作、各识别技术的操作难度,观察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临床效果。结果:1.动物预实验结果:通过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识别出的大鼠甲状旁腺经病理切片证实其为大鼠甲状旁腺组织。2.术中识别出的甲状旁腺数目(个):实验组(A组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组)术中识别出的甲状旁腺数目为(3.21±0.58)个,对照组(B组纳米碳负显像组)识别出(2.64±0.50)个,对照组(C组常规肉眼识别组)识别出(2.07±0.62)个,实验组(A组)识别出的甲状旁腺数目较对照组(B组)及对照组(C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术中识别甲状旁腺耗时长短(min):实验组(A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平均耗时(4.42±0.79)分钟,对照组(B组)平均耗时(10.53±1.04)分钟,对照组(C组)平均耗时(9.83±1.28)分钟,实验组(A组)平均耗时较对照组(B组)及对照组(C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实验组(A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B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42.9%,对照组(C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57.1%,三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A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最低。5.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实验组(A组)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B组)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为42.9%;对照组(C组)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为35.7%,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是实验组(A组)的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稍低;6.是否为有创操作:实验组(A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不需注射外源性荧光造影剂,不需直接接触人体;对照组(B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需在甲状腺肿瘤周围注射药物,有药物过敏等风险;对照组(C组)在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无需注射药物,无需接触人体。7.术中操作难度:实验组(A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需操作特定的仪器,但该仪器操作简单,学习周期较短,不需医学专业人士操作;对照组(B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需注射外源性淋巴示踪剂,需要医学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且注射药物时有一定的注射技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对照组(C组)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依赖的是手术者的经验,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才能做到。结论:近红外线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时具有识别出的甲状旁腺数目较多、耗时短、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低、操作简单且为无创操作等优点;它在甲状旁腺术中识别中是安全的、有效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