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拟动力试验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各种结构体系正不断地得到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地得到扩大。正是由于板柱结构体系具有施工工艺简单,结构净空大,可以降低层高和建筑物的总高度,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造价等优点,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板柱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仍不明确,其在应用方面受到了较多的抗震设计方面限制。为了了解板柱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一步推广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必要对板柱结构进行抗震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此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一加层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几何相似比为1:5的板柱结构模型子结构拟动力试验和推覆试验。由于本文中的试验模型为空间模型,而通常拟动力试验模型为单榀框架结构,同时,原型结构为弯剪型结构而非剪切型结构。针对以上问题,试验中改良了试验加载装置,通过模型参数的合理选取建立了适合弯剪型结构的层模型,同时引入软耦合加载系统控制方法以使位移控制变得快速、精确。通过拟动力试验研究了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变形特征、破坏形态等力学性能;讨论了结构的楼层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应变分布等地震反应特征;分析了结构的变形、滞回曲线等地震性能。 另外还对原型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弹性时程有限元分析,最后将各种理论计算结果与拟动力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对比了刚性楼板模型与弹性楼板模型的基本动力特性,同时计算得到刚性楼板模型的动力反应时程及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并与规范的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多条地震波下的响应结果比较为选择试验的简化模型及地震波提供了依据。 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六度多遇和六度常遇地震工况作用时,模型结构表现为弹性变形,模型无任何裂缝及破损。而在七度常遇和七度罕遇地震工况作用时,模型结构主要表现为弹性变形,滞回曲线表明存在一定的塑性变形,在结构表面也出现了较轻程度的破损。从模型的破坏特征看出,模型结构呈现为延性破坏,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在地震烈度不大地区,板柱结构体系能够较好的满足抗震要求。
其他文献
自从1948年膜技术问世以来,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膜生物反应器(MBR)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却鲜有报道。本论文采用MBR处理垃圾渗沥液并对其过程中产生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作为环境保护手段之一的污水厂的建设快速的被列入到我们的发展规划当中。而目前在污水厂的建设和运行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曝气设备建设复
主梁跨中下挠和箱梁裂缝是早期修建的连续刚构桥梁常见的病害,正确分析病害成因是优化设计、改进施工的前提。 本文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力学性能及其在国内外
在传统的净水工艺中,若能省略沉淀池而对原水直接过滤,不仅可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还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深入理解纤维过滤的机理和总结已有各类纤维过滤器优劣的基础上,开发
明洞作为采用明挖法修筑的隧道结构的一种,在由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构成主体的黄土高原被广泛使用。交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削山
混凝动力学方程(Smoluchowski方程)描述了颗粒的碰撞混凝过程,对混凝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掌握絮凝体的尺寸分布规律,对于提高混凝效率、控制混凝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方程
随着异形柱结构的发展和普及,对这种结构体系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性,前人的研究表明:控制异形柱框架结构较薄弱的底层变形,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提出了把底层的柱变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引进北美轻型木结构住宅。这些地区的风荷载大多超过了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5-2005规定的按构造设计的风荷值,但中国规范暂时
快速发展的预应力技术使得连续梁桥向大跨度发展成为可能。伴随着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风荷载等因素对大跨度桥梁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桥梁施工控制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静压扩底管桩是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其下部的混凝土扩大头两部分组成,该桩型利用管桩空心的特点,加压一部分混凝土至桩底形成扩大头,它在力学上兼具预制桩和夯扩桩的优点,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