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言承载着一定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体现着方言的内涵。凉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特殊的方言习惯。近年来,对凉州方言本体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对当地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深入。论文以凉州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并挖掘凉州方言词语与其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两个角度对凉州方言民俗词语进行集中阐释,并探讨其所反映出的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及性格特征。文章共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凉州地理历史及其方言概况,其中涉及凉州方言的归属及当前的使用情况;其次梳理了全国方言与民俗、西北方言与民俗以及凉州方言与民俗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语料来源及当地方言音系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研究的是凉州方言词语与人生礼仪文化,其中包括从怀孕、分娩到庆贺的生育礼仪,从婚前、结婚到婚后的婚姻礼仪以及从初丧、吊丧、发丧、安葬到祭祀的丧葬礼仪等,并结合具体的方言词语阐释说明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男尊女卑、封建迷信、重道重孝、趋吉避凶等思想观念。第二章研究的是凉州方言与饮食文化,主要从凉州方言中的日常饮食、节日饮食和饮食器具等词语来分析其民俗文化内涵。独特而精美的食物集中体现了当地特有的饮食习俗及生活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凉州人热情淳朴的性格特征,而且进一步展现了饮食活动在情感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三章研究的是凉州方言与服饰文化,主要是从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方面入手,从衣着方面反映出凉州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心态,从中窥探出凉州人崇尚艰苦朴素、追求朴实自然的性格特征。第四章从凉州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习俗探究其民俗文化,揭示了自古以来凉州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人们思想性格及社会风气形成的影响,表现出凉州人任劳任怨、精炼能干的品质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人们对农事活动的重视以及科技的发展对当地农业生产变革所产生的影响。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点明了本次研究的收获与不足,论文认为:凉州方言是凉州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构成凉州地域民俗文化不容忽视的元素之一。凉州民俗方言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凝练和总结,集中展示了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性格特征等等,体现了人们创造掌握语言的能力。方言蕴涵的民俗文化在人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但也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的迹象。凉州方言民俗词语是凉州民俗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也是研究凉州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凉州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既是对凉州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也能够更好地探究方言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杜文焕以武将之威而名垂青史,史书记载的是他的雄姿英发,骁勇善战,他多次领兵作战,力挽狂澜。退出战场的杜文焕俨然一副翩翩文士之貌,醉心三教,爱好文学。他隐居于太霞精舍,与各界友人往来密切;他游历江南,修文著书。现存世两部著作:《太霞洞集》《三教会宗》。《三教会宗》这部文集内容丰富,不仅辑录了杜文焕关于三教的思考,还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日常诗文作品,是深入研究杜文焕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是对《三教会宗》文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建党纪念活动,回顾党的历史发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喜迎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人民正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回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纪念活动的做法、总结经验,对于今
苏轼的一生与佛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诗文创作中有大量与佛禅相关的作品,对苏轼和佛禅同时感兴趣的后人发现了这一情况,把苏轼有关佛禅的作品辑录成书,题名为《东坡禅喜集》。《东坡禅喜集》目前可见有三种版本类型:徐长孺本、凌濛初本和刘仁航本,本文是对这三种版本类型的《东坡禅喜集》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苏轼生平与佛禅的因缘,以及后世对苏轼佛禅作品的集结。第二部分研究徐长孺本《东坡禅喜集》,
无论是唯意志论、宿命论还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宣扬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以后,经典作家们从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现实状况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
宾贡进士是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唐宋时期是中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域外学子来华求学,唐穆宗长庆初年(821),朝廷针对海外有才学者选拔宾贡进士,更是开启了域外学子以科举进入中国官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同朝鲜半岛山水相邻,唇齿相依,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交往,此后一直未有断绝。在数千年的交往岁月中,朝鲜半岛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慕华之风盛行,来华求学人员众多,所以
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的支前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支前意识的单薄性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导致支前过程并不顺利,天灾与人祸的双重交加,人民群众的生存岌岌可危,生产与战斗之间的矛盾凸显,冲突愈加激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人民群众在困难中重生,在曲折中前进,通过开荒拓地、推广植棉,栽桑养蚕,发展纺织,为支前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涧县支前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子长县采取多种措施,深入开展了广泛的民众动员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首先,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扩大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认识;此外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对党员意识形态的引领,培养积极分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了新生政权的建设;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抗日要求的指示精神,注重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为抗战打下坚实的组织
北宋西北地区是宋与辽、党项西夏政权之间的缓冲地带。鉴于该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已发展成为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族众分散、各有首领、互不统属的状况,宋朝因地制宜,通过酋其首领、设置蕃官的方式进行羁縻统治。在北宋与党项西夏政权近一百五十年的和战关系里,蕃官家族累世保塞成为普遍现象,兼具时代、地域特色的蕃官家族群体出现于北宋西北地区。刘氏、胡氏家族是宋夏边境两种发展类型蕃官家族的代表。他们同为内附授官、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其中风意象内涵较为丰富多样,为历代诗人所喜爱。纵观魏晋诗歌发展的长河,“风”是频繁使用的意象之一,也是诸多自然意象中比较为多变灵活的一个。“风”从先秦时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诗歌的发展,风意象在类型和内涵上逐渐丰富,成为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人开始在文学创作中体现自我内心世界,因此风意象在此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以逯钦立《
宴射礼,亦称燕射礼、?射礼。先秦时,宴射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行燕礼之后举行的射礼。两周时期,宴射礼逐步礼制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社会中上层时有举行宴射礼。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从宴射礼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说,宴射礼在宋代迎来了顶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宋初期,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这一阶段为宋代宴射礼最盛行的时期,也是宴射礼的实用化时期,宴射礼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