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立足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现状进行校均和生均层面的存量与变化趋势分析,并比照国家标准分指标描述其现实差距,进而分区域、省际、省内县际差异进行刻画,再次从学校和学生个体层面探寻办学条件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最后基于相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显示,伴随着近十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学龄人口的总体减少,农村中小学学校数大规模缩减,进而表现为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总量的下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在总体上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逐步扩大。但是这种改善还是停留在“一无两有”基本实现的低水平上,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校舍建筑面积还大量存在于农村中小学校,在教学及辅助用房方面还是局限于基本的普通教室建设。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无论相对于“国家标准”还是在空间层面的地区、省际、省内县际都有较大差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绝大部分建设指标上没有达到“国标”基本要求。但是生均教学用房尤其是普通教室等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较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东中西部、省际、省内县际、学段间明显不均衡。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整体较差,各省区之间的差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也即东中部发达省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总体上优于西部落后省份。省区内区县之间办学条件不均衡比较普遍,不同区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并且,东部部分省份区县层面的办学条件差异更为明显。另外,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整体优于小学。 在以学校和学生为分析单元的微观层面,(西部)农村中小学在建筑用房、校园(生活)环境等基本办学条件对学生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在简单回归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结构路径分析没有证实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内在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