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制作佛像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在佛法的像法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造像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石窟遗址和造像遗存,在建造之初很可能是为了给信众们提供的宗教场所。作为物质遗存的造像及其空间表现,其本身就是一种叙述方式,我们通过分析图像和造型中的形式要素,一方面总结造像的造形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着还原和组织这些造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宗教意义。本文以安岳华严洞中的圆雕造像和浮雕影壁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图像学和形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造像的造型特征、空间表现、造形手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工艺和造形手法角度探究造型风格背后的形成原因。文章首先总结了安岳地区与华严洞造像在地域和风格上相似或相近的造像遗存,以期了解华严洞及其造像产生的文化背景,并找到相关具有重要图像学意义的图像资料。进入文章的第二章节,在全面占有图像资料后,文章将分别对佛菩萨的宝冠、面部相好和身形动态三个部分进行造型特征分析和总结,并对所得的风格特点做进一步的形式分析和风格成因探源。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对象转向洞内浮雕影壁和石刻立像,首先考订它们的造型来源,并就所得结论联系其他造像探讨华严洞洞窟的空间表现和建造主题,从而对安岳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安岳华严洞是一个形制上看似简单,但有待考察的造型和图像内容极其丰富的洞窟,有着多义同构的建筑特点。洞窟内造像的制作工艺为历史上少见,不同于一般的石胎泥塑,其所展现出的造型写实而又传神,注重佛教造像仪轨的同时,能够主动运用形式要素去塑造人物形象。对华严洞及其造像的研究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