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绩效,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相继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期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自1999年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我国四大区域中最为缓慢的一个区域。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已不仅仅是本地区的发展问题,而是关乎我国区域差距能否解决、和谐社会能否最终实现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中部地区从最初的九省到2003年认定的中部六省,反映出了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动轨迹,即从非均衡发展到目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国家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一背景下,实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意在通过借鉴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做出贡献。
区域差距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经济发展现象,对它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上,经济增长趋同理论成为了对区域差距问题普遍采用的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目前这一理论也被大量用运到我国区域差距问题的研究中。然而对重新界定范围的中部地区的研究,却鲜见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但什么是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仍需要我们针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问题建立起分析框架,以便把影响趋同的条件尽可能全面的找出来。本文的研究即基于这种思路进行,在实证研究时借鉴增长趋同理论的一般范式,建立分析框架时充分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期尽可能的把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准确、全面的解读出来。
本文通过回顾自1952年以来不同阶段的三大区域的差距变动情况认为,自1999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应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着手。通过对区域差距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认为经济增长趋同理论是目前研究区域差距问题最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建立起了一个针对全球化、国家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运用条件趋同的经典计量模型以及目前公认较为科学的主成份分析方法,对近期我国的区域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对外开放程度、参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区域城市发展、区域企业自生能力等因素是影响中部地区能否和我国东部地区趋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较以往对中部地区的研究,本文充分吸呐、借鉴最新区域差距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把研究建立在科学分析、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使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的科学性、合理性得以提高,并为今后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