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平民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为什么会受到普遍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其“旷世而不一遇”的“高尚而伟大人格”。这种人格既体现出一种现实性,又表现为一种超越性。一般论者或谓陶渊明豪放,但如果对其诗文中功业无成的无奈叹息、人生有限的惊惧不安、现实黑暗的愤慨悲哀以及他叹老嗟贫、固穷守节的反复诉说等方面内容作一番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人格精神的现实性主要不是豪放,而是其内心萦绕不去的焦灼感。为此本文从其老大无成的焦灼感、内心矛盾的焦灼感以及时间压迫的焦灼感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论证诗人内心更多的是对现实、对自我、对未来不能释怀的无奈、痛苦和焦灼。但同时诗人的人格里又有着难得的平和与悠然、超脱与和谐,这在其诗文中所表现出的“鸟意象”和“酒意趣”中有很好的揭示,即又展现出一种尤其可贵的超现实性。那么,是什么使诗人最终超越了焦灼感而实现了这种诗意的人格境界的呢?文章认为,其途径有三:其一,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陶渊明对人生的苦难,对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限制人的事实都坦然地接受,但同时他又从“自然哲学”思辩的高度超越着这种苦难和束缚。诚然,陶渊明22年的田园生活在物质方面是失败的,但穷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动摇他“自然哲学”的信念,在他看来只有恬淡寡欲,索要的尽可能的少一点,人生才能获得宝贵的自由。其二,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陶渊明的归田,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的境外之趣。田园茅舍,竹篱密密,杨柳依依,或弹琴饮酒,或耕地种园,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具体可感,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在他看来,归田并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勘破了迷团,走向新的自由境界。他抛弃外在的轩冕荣华,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着人生,从中领略着真正的生命意义。其三,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陶渊明不仅是归田的隐士,而且也是古代隐逸史上少有的自耕自食的哲人。梁启超说,陶渊明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是从勤劳得来”。其躬耕的意义在于,他把儒家高悬于空中的人生之“道”落实到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人生之中,而且,通过自己的躬耕努力探寻着“天人和谐”的生命境界。这样,躬耕自资作为对人生之“道”的一种承担已超出了普通劳动的单纯意义而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寄托。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简要讨论陶渊明这种人格精神对后人们立身行事的影响。其以艺术的心情、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生活的态度,其崇尚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对今天“以物易其性”的人们无疑具有当头棒喝般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了己内酯改性丙烯酸酯(FA2D) 对聚丙烯(PP)/乙烯– 丙烯– 丁二烯橡胶(EPDM) 热塑性弹性体的耐油性、压缩变形性能、力学性能及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A2D 含量的增加,P
目前,阻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防止资源迅速枯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朝鲜政府顺应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日渐提高的趋势,提高了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实现
利用超声雾化-固相萃取法萃取,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小茴香中的挥发油.采用正十四烷作为洗脱溶剂,体积为50μL、吹扫气流速为200 m L/min,吹扫时间为5 min.利用
基于国内外儿童安宁疗护的现状,探讨我国儿童安宁疗护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成熟的国外经验、巨大的社会需求、必然的发展趋势给我国儿童安宁疗护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
一、凝神聚力,扭住核心做好"两区"的"划、建、管、护"工作国务院关于"两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两区"建立工作的核心就是划定、建设、管理、维护。(一)划定好"两区",确保精准落地。"划定"
小说《罪与罚》深厚的思想艺术性决定了其解读方法的多样性,因而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已成为当代陀学的重要特征。本文从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结合的视角出发,旨在对作
中央苏区文艺作为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直接领导文艺工作的最初尝试,其历史实践不但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体现了执政党和国家意志对文艺的支配作用、先进文化旗帜对文艺的引领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的重要历史意义,认真总结70年来多党合作的重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决定了其获利能力和项目完成能力,是其综合实力的表现。BIM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本文首先分析了建
2017年12月25-2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三部门联合组成的6人督导调研组,在农业部农垦局胡建锋副局长的率领下,到云南督导调研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