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不同角度保障和促进农地流转顺利进行,一些地区还将本地区农地流转状况、农村闲置土地规模、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纳入本地区政府行政考核范畴,足见该问题在我国农村工作领域的重要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土地一直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环境条件,人类也不断思索探讨着合适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流转到城市,在促进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务工和务农在收入上的显著区别。收入回报率的巨大差异又吸引着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既使城市的资源严重紧张,又造成农村中的土地荒废现象严重。因此,从收入的角度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农(牧)户收入为研究视角,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西部地区的农牧户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探讨,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共七章。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第二章,主要是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的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著作的具体阐述,并对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对于收入因素如何作用于农民或者牧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在西部典型农牧区如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收入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具体联系,并对研究进行结论性的概括;第三部分是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西部典型农牧区的农户或者牧户的收入对当地土地流转的影响,并且还探讨了除收入之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到土地流转的因素。运用交叉统计分析、影响机理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别对陕西甘肃地区、青海内蒙古地区的农户、牧户的收入对农民、牧民的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做出分析研究,具体讨论收入这一因素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进行具体的研究探讨,得出相关的结论;第四部分是第七章,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性概述,讨论本文研究成果以及对农(牧)民土地流转的理论意义,并对农(牧)民的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和计策,希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农牧户收入因素对其是否产生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西部地区农牧户收入因素越好,农地转出意愿越高,农地转入意愿越低,牧地转出意愿越低,牧地转入意愿越高。一般收入比较高的农民以及收入不高的牧民的土地转出意愿较大、转入意愿较小;而收入较高的牧民以及收入不高的农民的土地转出意愿较小、转入意愿较大。建议提高西部农户收入水平,探索新型职业农牧民培养机制。(2)农区与牧区农牧户收入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差异对比。迥异的自然禀赋、土地心理依赖的程度差异、土地规模、外出务工习惯不同、农牧业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和生产方式、产业回报率不一致,使得农区牧区农牧户收入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差异显著。建议对农区与牧区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区别化与合理化调整。(3)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调查地区大多农牧民都有土地流转的意愿,这意味着留在农村地区的农牧民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扩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渐地向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议加速西部城镇化进程,适度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开展农牧民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4)农牧户平均收入逐年提高,但收入数量与收入质量之间失调。收入的提高往往是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成本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的需求、更高的劳动强度,西部典型农牧区省份还没有实现从生存型农牧业转到积累型和投资型农牧业上来。建议增加西部农牧业发展投入,加快农牧业传统生产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