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中的萧军形象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学史写作中的作家萧军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不同时段、源自不同立场判断的萧军形象探究话语背后的生成语境、运行机制以及知识与权力间的相互作用,是对以往萧军研究的梳理、归纳、总结甚至再解读,是对于“问题的问题”的思考。事实上,有关萧军的种种叙述与判定并非不证自明,多是出于人为的建构与塑造。萧军已然成为一类作家的代表,萧军形象变迁的背后,更是时代政治、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多重交织的结果。本文第一章通过梳理社会主义探索期,中国新文学史叙述中的作家萧军,发现有关作家萧军的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进步”与“退步”的双重想象。萧军曾一度被视为革命同路人的“进步作家”;时而被视作革命的异己者不折不扣的“退步作家”。在“进步”与“退步”之间,直指萧军形象评价的文学史逻辑。当域外批评家以“去历史化”目光审视作家萧军,审美批评、去政治化判断作为新的价值标准,却走向政治化的另一极端。域外批评家的判断,实际并未真正溢出“进步”与“退步”的范畴。本文第二章将视野投向新时期以来,文学史写作中的作家萧军,发现这一时期,政治化的萧军逐渐隐退,文学本位逐渐凸显,文学化的萧军成为这时段文学史叙述的主流声音。在由“政治萧军”向“文学萧军”的转变中,是多种因素催生的结果。过渡时期的时代特质,对萧军的文学史评价影响深远。在重写文学史的大潮里,有关萧军的文学史叙事亦有新变。本文第三章以作家萧军为切口,对中国新文学史写作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发现,有关作家萧军的判断,呈现出“历史与反复”的倾向——即“常”与“变”的交替更迭;同时,因游离于主流文学观念,被排除在新文学史写作秩序之外的萧军旧体诗词和通俗历史小说写作,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在文学史的主流文学叙事之外,仍有支流之音艰难发声。中国新文学史写作表现出“新”与“旧”、“雅”与“俗”的冲突与融合。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中国新文学史叙事,尚不具备整合复杂文学史问题的能力。萧军成为探究一时代、一时代之文学、一代现代作家的重要切点,透过作家萧军,我们得以窥见文学史写作的别样面貌,作家萧军及其创作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绵不断,存续永生。有关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探索更是永不停歇,且永远在路上!
其他文献
依据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编写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对比两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2011版课标相较于2001版课标对国民党相关知识点的要求数量增多,难度增大。部编版教科书相较于人教版教科书的国民党相关内容在数量上包括课时数量、文字数量、图片数量都有所增
学位
<正>2022年,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亭林派出所在处置非接触类案件上实现“三下降三提升”,即非接触式诈骗案件既遂接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接报、投资理财诈骗既遂接报分别同比下降16.4%、17.7%、9.1%,破案率分别达61.8%、53.6%、100%,打防成效为历年最好,排名全局前列。电信网络诈骗打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亭林派出所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主的非接触类案件为重点,并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出
期刊
期刊
报纸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专业发展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建议与要求。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历史教师亦然。因此,对名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化进行研究,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对历史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仲尧明是江苏省中学历史教学正高级教师。在历史教育层面,仲尧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其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位
期刊
现分析了球镜验光镜片、柱镜验光镜片的检测过程,每一片球镜验光镜片检测时,都要同时测出其球镜度、柱镜度、棱镜度(光学中心位移)等,每一片柱镜验光镜片检测时,都要同时测出其柱镜度、球镜度、轴位偏差、固有棱镜度、光学中心位移等,然后才能判断其是否合格,实际操作起来工作量很大,需要同时记住各项允差,才能提高检测效率;以验光处方定配的眼镜为例,分析了定配眼镜的检测过程,需要检测人员同时测出球镜顶焦度偏差、柱
期刊
红外目标识别系统成为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等军事和民用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红外目标识别算法是红外目标检测识别系统中的核心之一。传统红外目标识别技术往往依赖人为的特征选择,无法对复杂困难的红外目标实现高效、准确的识别。本文提出了训练中反量化与通道级量化相结合的量化策略,有效减小量化误差对网络模型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低比特量化算法在红外数据集上有着优异的表现。在硬件部署方面,本文提出
期刊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加强,戏曲、书法、中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期刊
“难免”“未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副词,它们的意义非常接近,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相换用。这样两个易混淆词给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习得难度。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难免”“未免”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察研究,但研究目光都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难免”“未免”相关的习得研究却较少涉及。本文基于“难免”“未免”的本体研究,结合学习者的偏误语料,对“难免”“未免”进行习得偏误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