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流星雷达在空间环境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ice_city_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星雷达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探测手段,开始时主要应用于观测研究流星雨及其相关的天文学问题。上世纪40年代流星雷达开始了在高层大气动力学探测方面的应用,而最近发展起来的全天空流星雷达是最新的一代流星雷达系统,2002年初建于武汉的全天空流星雷达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台流星雷达系统。现代流星雷达系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流星区大气动力学,这其中的一些非常典型的研究课题包括:大气平均风场、大气潮汐和大气行星波。为了充分发挥流星雷达的探测潜力,本文尝试利用武汉流星雷达开展了流星雷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这主要包括流星雷达在高层大气动力学不稳定性探测和流星雨及流星速度观测方面的初步研究工作。首先,利用武汉流星雷达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一年的风场及温度数据,结合大气模式MSISOO,利用Richsrdson数(Ri)研究了武汉上空大气动力学不稳定性的季节特性。大气在1月至3月呈现较低的稳定性,其中Ri出现小于0.25,表示动力学不稳定性可能发生;而在6月至8月大气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状态,Ri出现大于1。分析了垂直风剪切在这段时间内的变化,风剪切的峰值同样出现在1月至3月,表明风剪切是导致大气动力学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垂直温度梯度。重力波与潮汐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决定大气不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其中发生的临界层效应是一种可能的重要机制。另外,利用武汉流星雷达首次成功地观测了象限仪座流星雨及流星雨期间的流星速度,讨论了利用单站全天空流星雷达观测流星雨的相关问题。从观测结果可以发现此次象限仪座流星雨发生在当地时间2004年1月4日的0点至8点,其中流星峰值出现在4点,而且通过流星雷达观测到的流星雨期间的流星回波平面推测得到的流星雨辐射点也与该流星雨的理论辐射点位置对应非常好。利用流星回波振幅的Fresnel振荡方法计算了此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的速度,分析了该流星速度的分布,这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速度主要集中在10~30km/s之间,可以发现这种速度分布是由流星雨进入地球大气的初始速度和流星在大气中的减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最后研究了流星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并且由此讨论了地球大气对于流星体的减速作用。总之,本文讨论了武汉全天空流星雷达在高空大气风场探测外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应用结果,从中可以看到流星雷达所具有的非常强大的探测能力及其潜在发展前景。不过,这里仅仅开展了一些非常初步的研究工作,更多有意义的后续工作期待着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我们所说的干部能上能下,重点在“下”,上是很容易的,问题是上去了一就下不来,这是一直困扰干部工作的一个顽症。干部上来下不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干部工作、人
该文以对非混溶饱和两相渗流与变形孔隙介质耦合作用的研究为内容,重点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应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推证了非混溶饱和两相渗流与孔隙介质变形耦合作用的
高层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是研究太阳和地磁活动引起的热层暴和电离层暴、热层-电离层耦合、以及高层大气动力学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高层大气既是近地空间环境预报的重点区域,又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利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分析壳、幔的速度结构以及对壳、幔层位进行划分。目前流行的宽角资料处理方法是基于射线理论的走时
通过建立实际地震震源模型并计算其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我们主要研究了1997年伽师强震群和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中断层间的应力触发关系.作为对比,我们还计算了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
该文以地震信号的有效表示方法和相应的物理意义为研究主线,以地震信息重建问题(信号分离恢复、信号和数据重建恢复)为研究核心,着重研究地震信号和数据的恢复与重建问题.在
文本解读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意图,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文本解读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解构过程,又是在对文本不断追问的基础上再创造——“重构”的过程,
期刊
本文对缅甸弧及邻区地震活动及其对研究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章以缅甸弧及邻区为例,对震源深度资料、震源机制解资料和地震活动资料等进行了详细
本研究利用了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78个数字地震台,搜集了0°E-170°E,-20°S-66°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并从中挑选出1982-2004年间的震级绝大部分都在5.0~7.0
研究表明沉积盆地内的异常压力尤其是异常高压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有密切的关系。地层压力预测还涉及钻井安全和钻井成本,环境污染,圈闭评价,岩石和流体性质等系列实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