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葛德汶·雪莱(1797-1851)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杰作,也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该文从哥特小说和科幻小说两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引言部分追述《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缘由,并对其他评论家的观点进行简要综述.第一章概述作家复杂的思想承传及主要作品,并介绍小说的梗概及其结构特色.玛丽·雪莱是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1792-1822)的第二任妻子.其父威廉·葛德汉(1756-1836)是18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和作家,其毋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是18世纪末兴起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三人对玛丽·雪莱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在坎坷的一生中笔耕不辍,以富于想象和预见性脐身于浪漫主义、尤其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家之列.《弗兰肯斯坦》最初发表于1818年,后于1831年修订.故事讲述的是瑞士学生弗兰肯斯坦经过多年研究实验,利用死人的肢体造人,并用电击法使其获得生命,结果弗兰肯斯坦本人却被他的造物毁灭. 该书利用多层框架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第一人称自白式叙事手法强调了人物感情的真实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各层次故事中的人物互有关涉,内外故事因果相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事的框架如同微软的WINDOWS系统,吸引读者由一个窗口进入下一个窗口,一直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第二章从哥特小说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哥特文学,又称黑色浪漫主义,是作为对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而出现的文学流派,是非理性文学的回归.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尤其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死亡、凶杀、乱伦、篡位、鬼魂以及各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小说气氛阴森可怖,神秘难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哥特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批哥特小说家.哥特文学的美学基础是壮美和怪异美.哥特手法长于表现非理性因素,探索人性的阴暗面,挖掘恐怖、绝望、焦虑、欲望、嗜血等传统文学中被压抑的心理,在读者心中激起敬畏恐惧,因此,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逐渐衰落,但哥特手法却渗透到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如英国的柯勒律治、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美国的欧文、霍桑、爱伦·坡、亨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托妮·莫里森等等;都热衷于哥特手法的应用. 《弗兰肯斯坦》维承了哥特小说的重要传统.一望无际的北冰洋,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雷电交加的湖面,无不令人心生敬畏.阴森的坟墓和弗兰肯斯坦的实验室,"污秽的造人车间"令人毛骨悚然,足以营造哥特气氛.作者还对传统的哥特文学加以了创新:故事的背景设置在现代,而不是遥远的中世纪,地点多在城市的实验室,而不是古堡或废墟.传统哥特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被恶棍追逐的少女和最后关头的英雄救美人的结局被取消了.心怀隐秘罪恶,面目阴沉的贵族没有出场,取而代之的是浮士德式的追求无限知识的学者,因为自己的造物导致的可怕后果良心不安,痛苦绝望,神经质得近乎精神崩溃.小说与《失乐园》形成互文关系,作者以此使人们重新审视弥尔顿文本中的角色定位.在《弗兰肯斯坦》中,原来固有的角色产生转换和融合.弗兰肯斯坦生为亚当,但当他造人时,就在挑战上帝的权威,充当了造物主的角色.但他的失败却使他像撒旦一样堕入绝望的深渊.对于探险船的船长沃顿,他又承担了大天使拉斐尔的责任,警告他临近的危险.弗兰肯斯坦的造物开始自以为是亚当,但却总被周围的人当作撒旦对待,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终于使他变成了魔鬼,对他的创造者和整个人类充满仇恨.两个文本的互文比较使我们看到善与恶没有绝然的界限.天生高尚、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受过先进的教育,并不能保证不会出错,疏忽、缺乏远见和责任感也会招致灭顶之灾.孤独、疏离和故意能使本性善良的人变成恶魔.第三章从科幻小说的角度分析这部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滥用进行理性分析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创作时,正值英国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发现、新成就被迅速投入实用,探险创新是此时的主旋律.当时出现的电击法被玛丽·雪莱应用在她的小说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狂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行了冷静的思索,提醒人们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该章着重分析了现代普罗米修斯弗兰肯斯坦的悲剧.人是社会动物,弗兰肯斯坦在投身于科学研究时越来越脱离社会,使他的研究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斯说,人类是万物的尺度.弗兰肯斯坦疏离人类,从而迷失方向,他的创造结果导致毁灭也属情理之中. 弗兰肯斯坦和他的造物的根本冲突在于人类中心论与人文主义和民主观点的冲突.弗兰肯斯坦的初衷是把他的造物当作工具,从而为人类造福.但他的产品是有头脑有自由意志和感情需求的人,要求平等和爱.在此,工具理性与民主观点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弗兰肯斯坦与他的造物的对立.弗兰肯斯坦从人类中心的本能出发,拒绝给他的造物造一个女伴.造物失去唯一保持人性的机会,变得灭绝人性.他杀掉了使弗兰肯斯坦成为社会人的基本成分:亲人、友人和爱人,使他同自己一样,处于非人的痛苦、孤独和绝望之中.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互相追逐,最后弗兰肯斯坦忧愤劳累,郁郁而终.怪物失去了这唯一与人类的联系,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决定自焚. 作者通过对几个女性人物的描述,暗示人类获救的希望在于爱(尤其是女性的爱),它在避免使男性的探索追求误入歧途,保持社会安定和人格完整健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结论部分重申了《弗兰肯斯坦》作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的桥梁的地位.《弗兰肯斯坦》是一部优秀的哥特小说.大多数哥特小说侧重表现非理性因素.但这部小说并不止于发掘恐惧、绝望、焦虑、负罪感等心理.作为第一部科幻小说,它预见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如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知识的正确运用,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等,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创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思索.《弗兰肯斯坦》始于关注非理性现象的浪漫主义和哥特文学,却启发读者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是架设在理性与非理性、哥特文学和科幻小说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