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大学生村官也从“现象”渐渐汇成“潮流”,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长期实践,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的范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烈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到来,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改善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有近20万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广大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不少学者从国家战略、时代背景以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作用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储备基层党政人才的重要战略部署,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宏观意义给予了肯定。同时,有部分学者提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法律上有硬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也因此变得模糊,进而对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提出了质疑,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前景表示担忧。自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统一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以来,温州市每年选聘一批全日制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至2010年6月,温州在职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到2936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温州基层的实际工作、生活现状如何?主要发挥了那些作用,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怎样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温州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简要论述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对温州大学生村官性别结构与政治面貌、学历与专业结构、任职情况、薪酬待遇、报考村官动机与未来打算、工作满意度等进行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对推动温州市农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动性和政策执行力,促进温州市农村(社区)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村官自身心理准备和工作能力不足,临时性的工作定位和模糊的身份定位,相关单位重使用轻培养以及大学生村官薪酬待遇不高、职业规划不完善、发展前景黯淡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扮演的角色被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政策长期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首要任务是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认同和法律认同这两个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基础性问题,取得社会大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扫除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法律障碍。同时,要从实务操作的层面出发,从大学生村官的职位规范、培训机制、管理考核制度、激励机制、退出渠道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系统设计完善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规划,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留得下,干得好,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