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处理对小花南芥累积铅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79085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区开采引起的Pb污染土壤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超富集植物生境范围狭窄、生长速度缓慢等制约着修复技术的应用,探索外源物质调节土壤Pb赋存形态、强化植物吸收转运的技术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硫对植物富集Pb具有调控作用,但含硫化合物如何促进植物累积Pb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云南本土超富集植物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var.parviflora Franch)为研究对象,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硫(0、50、100、150、200 mg·kg-1)进行盆栽试验处理。探究外源硫对小花南芥生长生理、有效态Pb和Pb赋存形态、土壤酶活性、植物根系分泌物和体内含硫化合物及酶活性等指标累积Pb特征的响应。并通过转录组学、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揭示含硫化合物和酶活性对小花南芥富集Pb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50和100 mg·kg-1硫处理时,土壤中残渣态Pb向高活性弱酸提取态和铁锰氧化物态转化,而150和200 mg·kg-1硫处理时则相反。硫处理显著降低土壤蔗糖酶(S-SC)活性,降幅为28.2%~52.5%,土壤脲酶(S-UE)活性在50 mg·kg-1硫处理下显著增加57.0%,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在100 mg·kg-1硫处理显著增加47.0%。小花南芥富集系数在50和100 mg·kg-1硫处理下均大于1,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64.2%和107.8%。(2)硫处理显著增加小花南芥根系分泌物苹果酸和酒石酸含量,增幅为9.35%~165.44%和44.5%~113.5%,显著降低草酸含量,降幅为9.4%~16.9%,在50mg·kg-1硫处理下均显著增加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显著增加25.5%和58.8%。(3)50 mg·kg-1硫处理增加了小花南芥的株高,较对照显著增加30.7%,增加了小花南芥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85.0%和46.2%,而200 mg·kg-1硫处理显著降低了小花南芥株高、根长和叶长。硫处理显著增加了小花南芥根体积,在100、150和200 mg·kg-1硫处理均显著增加小花南芥根表面积和总根长,而小花南芥平均根系直径最大在50 mg·kg-1硫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14.2%。(4)50 mg·kg-1硫处理显著提高了小花南芥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35.71%、55.56%、40.21%。硫处理显著提高了小花南芥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强其光合作用。(5)50 mg·kg-1硫处理下,显著增加了小花南芥体内γ-谷氨酰半胱氨酸(γ-glutamylcysteine,γ-GC)、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含量;地下部谷氨酸(Glutamine,Glu)、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显著增加了253.3%、70.5%;地上部植物络合素(Phytochromes,PCs)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s)含量显著增加了6.6%、47.2%。50 mg·kg-1硫处理下显著提高了小花南芥体内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谷胱甘肽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ase,GS)、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而150和200 mg·kg-1硫处理下显著增加了小花南芥体内Glu、Cys含量,显著提高了γ-GCS活性。(6)转录组学分析表明,硫处理下,小花南芥差异基因数量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上调基因数量大于下调基因。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各组间差异基因大量上调均表现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结合固定、催化活性等功能类。Pathway注释分析发现带有路径注释的基因为11278个,参与138条代谢途径,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谷胱甘肽代谢、硫代谢路径中大量基因上调。综上所述,适当施硫促进了小花南芥生长,改善了根际环境,促进其对Pb的富集,同时提高小花南芥体内硫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物质基因的表达,增加含硫化合物含量和酶活性,提高了小花南芥对Pb的耐受性。
其他文献
目前,设施土壤障碍问题严重阻碍了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改良。设施栽培多年连作后常发生土壤酸化,土壤质量下降,抑制作物的生长。常规土壤改良通过单一施用如生石灰等碱性物质,短期内虽有成效,长期施用后土壤养分失衡,而多种物料复配的改良剂能改善养分失衡情况,促进作物生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探究复配改良剂对设施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本研究将生物质炭、牛粪、粉煤灰和白云石粉四种物料
学位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等活动导致金属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发现于我国低海拔的浙江铅锌矿区的Cd/Zn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将伴矿景天引种到高海拔的云南高原铅锌矿区污染农田进行场地修复,光照强度、施有机肥对伴矿景天生长与修复特征有何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在云南怒江兰坪铅锌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开展种植伴矿景天的
学位
河岸生态缓冲带是连接陆地-水生态系统过渡区的植被带,是生物生产力和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和污染物迁移。通过揭示采矿废弃地小流域沟渠生态缓冲带灌/草群落模式对重金属扩散的消减效应及影响机制,分析缓冲带植物生产和重金属累积能力,对提升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云南省兰坪县兔子山Pb-Zn矿采矿废弃地小流域沟渠河岸带为试验区,调查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重金属累积特征;进行原位
学位
间作具有产量和养分获得优势,在高产和高养分携出量情况下,产量稳定性和土壤肥力如何变化且是否环境友好,是间作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2014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大河桥农场设立的定位试验,通过7年(2015-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和N3-270 kg·hm-2)、3个施磷水平(P0-0 k
学位
绿肥是指通过对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异地施用或沤堆发酵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绿肥的合理利用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主作物重金属含量。本研究采用云南当地11个豆科绿肥作物,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豆科绿肥作物中Cd积累的差异,从而筛选出产量高、Cd含量低的豆科绿肥作物。随后将筛选出来豆科绿肥以绿肥糠的形式应用于蔬菜盆栽试验中,设置5个用量梯度,以蔬菜为主作物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土壤中DTPA-Cd含
学位
镉(Cd)砷(As)复合污染土壤严重威胁土壤安全利用与作物生长,且两种元素因化学性质的不同,钝化修复常常难以同时钝化两种元素。本研究针对Cd、As复合污染土壤,开展室内模拟试验。选用石灰(L)、硫酸亚铁(F)、生物炭(B)和桉树屑(C)等材料进行组配,采用Fe Cl3共沉淀法制备改性生物炭(MB)和改性桉树屑(MC),对上述材料采用土培试验筛选出可同步钝化土壤Cd和As活性的组配和改性材料,然后通
学位
农田土壤镉(Cd)污染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根系是连接土壤-作物系统的纽带,根系性状与作物Cd累积关系密切。玉米是云南高原Cd污染农田主栽作物之一,品种众多,但对云南高原主栽玉米的根系性状、Cd累积特征与品种差异,了解有限。本文以云南高原主栽的43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初筛出植株Cd积累与根系性状差异明显的玉米品种;进而采用这些玉米品种开展大田试验,进一步研究云南高原主栽玉
学位
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的澜沧江黄登水电站蓄水运行以来,其库周形成了一段水位高差达33m的消落带,该区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地势陡峭、河谷深切、生态敏感性脆弱性强,消落带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泥沙淤积,植被破坏消亡,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亟待进行生态治理。植被建设是治理和修复消落带生态环境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研究植物在黄登水电站库区消落的生长性状及根系抗拉力学性能,可为三江并流区消落带植被恢复
学位
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循环过程,其稳定性对于维持氮素的稳定和土壤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田中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造成氮循环的收支不平衡,因此,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收支对维持土壤氮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物炭在固碳减排和减少活性氮污染控制等方面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机肥已被广泛应用于替代化学肥料投入土壤之中,二者均能有效的减少土壤NH3挥发、氮素的径流损失以及N2O排放造成的氮素
学位
本试验选取石灰(L)、生物炭(B)组配以及钙镁磷肥(CMP)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来利山锡矿区丙赛河流域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改良剂的添加对酸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通过团队前期筛选出的石灰、生物炭等土壤改良剂,结合不同作物进行种植筛选,旨在提高来利山矿区周边酸性土壤的利用效率,降低重金属污染及酸性土壤对作物的危害,形成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高效利用,农业安全生产联合修复技术体系,保障矿区周边农田的安全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