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文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以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的富裕,一些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正逐渐在一些中学生中缺失。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中学生和新一代的人文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国内基于网络的人文教育仍然采用图片、语音和视频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和网上社区来开展,难以体现学习环境的沉浸性、趣味性和交互性,难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Web3D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的立体人文学习环境。通过虚拟环境中学生的各种交互操作、角色扮演和语音视频实时通信,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望实现“寓教于乐”的人文教育效果。   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且沉浸其中,这些效应是教育工作者渴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一个设计优秀的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要成为一个有效的趣味性学习环境,就应当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沉浸感的特质,让学习者主动投入其中,并参与到设计中来,主动地构建自身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在分析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如何实现沉浸体验、学习兴趣、积极性、情感培养、个人动手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经验之塔”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紧密联系。直接具体的经验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高度沉浸感和丰富的交互性能够吸引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引进网络游戏的成功策略,以趣味性学习为导向,达到娱乐化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Web3D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国内外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典型的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分析了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提出了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的开发流程和设计策略;以中学生为适用对象,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域文化精神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为背景,构建了“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并对其进行实现;最后以Webquest-义乌地域文化精神在中学的传承与发展为例来叙述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的应用,为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中各种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期实现“寓教于乐”的人文教育效果。
其他文献
《旅之绘本》是国际插画大师安野光雅的倾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密实的线条、淡雅的水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无争的“世界”。同时,安野光雅又将文学作品、世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张旭古诗四帖》,历来为广大书法研究者与爱好者所重视。此帖五色笺本,书北朝周庾信《步虚词》两则和南朝宋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人们普遍认为,要改变教师的课堂实践是一项困难、缓慢、非线性的任务,甚至对某些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尽管博茨瓦纳支持通过将现有的教学策略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重
学位
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开始重视教师教育,并设立专门的师范培训学校。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不断地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并逐步将焦点放在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实践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
2002年9月,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应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
孩子们大致在4~12岁的儿童时期是节奏感、美感自然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对其进行音乐素质的开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国儿童声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他们所唱的大
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且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然而,由于隐性知识的未明言性,使目前有关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研
本文以南京三所高职院校为具体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论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三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开展中出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师生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和谐教育、建设和谐课堂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亮点。这些都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而师生之间的冲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