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诗歌论:“传统”建构及体制化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来,基于“内外”之别的审美分析、形式研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批评中被热烈期待的方向。与小说等文体相比,诗歌由于表意方式的特殊,以及所处理经验的纯粹,似乎更多体现为“文学性”的尖端。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或一场语言的探险,形式上的“非社会化”,被看成诗歌的天然特征,因而审美分析、形式研究几乎变成专门为诗歌量身定做的研究思路。八九十年代的诗人批评更是如此。事实上,当这种批评模式内化为批评惯性或自明的“常识时,一个可能的后果是,现代诗歌会从其与历史的复杂纠结中被抽离出来,完全被审美化、风格化了。而批评与变化的历史脱节,也无法说明具体的写作现实;同时诗歌与历史之间的紧张被“神秘化”,审美可能性的标准也可能随之变得狭隘,甚至在不自觉中,其本身也被新的意识形态所接纳。因而打通审美批评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在审美分析中引入社会性维度,是当代诗歌批评与研究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后朦胧诗人张枣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其诗歌批评中实现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的适度结合,从其诗歌实践中,拈取“传统”建构这个切入角度,跟踪张枣写作历程,关注背后身份、语境、文化结构的影响,从而讨论他突出的价值以及自我体制化的原因,最后上升为对当代诗歌活力、困境的思考。按照写作历程中“传统”建构的不同面向划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张枣出国前在“文化热”的语境逻辑下,建构“传统”,发展出一种充满“日常神性之磁场”的诗歌风貌,以及背后潜在危险。第二部分考察张枣出国后,语境的变化促使其重构“传统”,解决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并在这种“传统”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以“寻找对话”为主题的诗歌品格。但在建构“传统”的同时,“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与新诗身份合法性危机相互纠缠,致使其所建构的“传统”自我体制化,不知觉中被新的意识形态接纳。第三部分,分析“传统”体制化后的双重隐患:一方面致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僵化为对“传统文化”优越性的证明;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在体制化的“传统”之上的中国诗歌的“汉语性”,并不能有效形成谈论当代问题的角度。结语则在总结张枣诗歌的基础上,生发到中国当代新诗的写作困境与活力上。
其他文献
成语是每种语言中的精华。尽管汉语比喻式成语在整个成语中只占9.5%,但是蕴涵着中国很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历代学者对汉语成语各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并()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怎样强化“事件意识”?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
本文介绍了一种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纵向送料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送料,保证了设备的切割精度,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
庐山会议余波——毛泽东关注华北    说到华北会议的由来,就必然要说到1970年的庐山会议。有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华北会议是庐山会议的延续。这话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没有庐山会议上的设不设国家主席之争,没有那份著名的“六号简报”,就不会有华北会议,这是不争的事实。  1970年11月中旬,中央决定在地方的地区一级、部队的师级单位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并印发了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这份红头文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同时,现代社会一直追求诚信,也让签合同成为一件极为平常但又缺之不可的事情。但是,反过来讲,追求诚信,是建立在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减少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西方契约
高步瀛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治学成果主要体现在选本和注疏两个方面,皆成就卓著。高步瀛是吴汝纶的弟子,其学术思想有鲜明的桐城派特色,但是高步瀛并不囿于门户之见
2010年春晚,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再次征服了亿万观众,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有那么多的魔术师,为什么刘谦的魔术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呢?由此,我联
本文是一篇从姓名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张爱玲名著《金锁记》的论文。姓名是一种符号化的社会内容、历史内容、文化内容,是一种与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本文通过对曹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