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和文论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对某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简单的归类。对于历史之流不能“抽刀断水”(卞之琳先生语),武断的时代分期往往使人误读文学作品。文学史绵延不断,没有结合处和固定的形体(陆建德,1997∶1)。二战后的英国文学也经历着写实与实验两股潮流的交迭与融合,一些活跃在所谓“现代主义”浪潮下的英国小说家们也不想高攀“现代主义”,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公开声明反对实验,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然而一些复古者仍有革新之意,一部作品中往往汇集了不同的风格·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产生于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洛奇的校园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翻译出版,引起了若干争议。很多研究者往往从小说的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戏拟、拼贴、复调及元小说等,从而得出其属于后现代主义文本的结论。然而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至少洛奇本人不这样看。他在《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明确表示,他的作品虽然有“现代”和“后现代”因素,但基本是写实的,甚至是“反现代主义的”(陆建德,1997∶237)。洛奇的校园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实验主义的革新因素,从而不能简单地定位其小说类型。本文一方面探讨小说中一些后现代主义实验手法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从三部曲的叙述主题、创作背景和人物、语言及情节等切入,将后现代主义及现实主义相关创作技巧及特征与文本分析结合,从而揭示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中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倾向。洛奇特别关注形式与主题之间的平衡,兼顾形式的创新和叙事的清晰,运用实验性手法,如戏拟与复调的同时,又注重吸收传统现实主义营养。在主题方面三部曲体现了传统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现实再现的特征。洛奇描写的学术界虽然只是个充满欲望追逐的小世界,但这个小世界指涉和辐射校园内外的大千世界,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三部曲生动地描述了二战后学术界的生活,其中故事情节生动逼真,人物特色鲜明。在小说形式上,洛奇打破以往现实主义小说的历时发展顺序,运用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共时性特征,采用双重结构来组织全文。在场景设置、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洛奇的校园三部曲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对于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尝试也因为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的巨大的成功而获得认可,更重要的是也为二战后的英国小说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