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生态学、景观美学和环境行为学为指导,通过分析合肥市不同年代的居住区绿化景观结构和功能,从多个角度建立居住区绿化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居住区绿化环境综合效益,以期为居住区绿化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一些有益的实践依据和基础资料。同时,应用评价结果分析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需求,并为居住区绿地景观要素设计提供一些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肥市三个居住区的绿地结构和功能分析运用GIS技术中的CITY-green模型,依据2004年1:5000合肥市航空影像图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居住区绿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取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物种多样性等结构指标和审美、游憩、人体舒适度、生态等功能指标,以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及本世纪初的三个典型居住区,西园新村、琥珀北村、梦园小区为代表,进行绿化景观综合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均在40%以上,而西园新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9%,说明三个居住区的绿化量较高、对改善小区的小气候环境能起到显著的作用。梦园和琥珀两小区人均绿地面积为11.00 m~2、10.39 m~2,基本达到要求,而建成于八十年代的西园仅8.91 m~2,反映了早期住宅建设中绿地规划用地相对较少。三居住区内植物多样性均达到0.9以上,表明树种的选用比较丰富,而且相对均匀;三个小区的绿化树种组成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树种选择与用量上,如早年应用女贞、棕榈的量大,近年的香樟、紫叶李、广玉兰的数量相对增多,并且增加了一些观花树木如日本晚樱等。另外,通过对三个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美景度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得出整体环境协调度和植物色彩鲜明度是美景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三个居住区中,梦园小区绿地景观的公众审美评价最好。人们在绿地空间中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例如休息和活动身体是大多数人的活动期望。活动内容也较多样,以休息和散步为主,且居民活动与空间的性质、功能和设施有关。设施越完备,功能越多样,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内容就越丰富,满意度也越高。依据对人体舒适度的调查,笔者发现相对于让人感觉极不舒适的周边广场,在乔灌草结合型的绿地中人们能够感觉舒适或较舒适。梦园因远离中心商务区,靠近城市近郊森林公园,空气湿度明显大于城市中心区的西园和琥珀。三个居住区中,西园新村由于其绿化覆盖率较大,加之乔木数量和体量均优于其他两个小区,故其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最好。2合肥市三个居住区绿化环境综合效益评价综合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方法,构建居住区绿化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三个样本居住区绿化实例展开综合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需求层次,依据实践调查为居住区绿地景观要素设计提供一些建议。结果表明:梦园小区分值最高,其次为西园新村,琥珀北村最低。此结果很好地说明,梦园小区绿地景观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绿化环境综合状况最佳,因为它紧邻蜀山森林公园,空气质量好,而且相对建成年代较早的两个城市中心区居住地,其建筑和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更显新颖、和谐;西园新村的绿化环境审美功能相对较弱,但其绿地布局较为合理,绿化环境综合状况较好;而琥珀北村虽然其绿地配置中大量运用乔木,但绿化覆盖率和树种多样性相对较低,加之可供游憩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小,因而其综合评价结果最低。由此可见,绿地景观的综合效益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片面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是不合理的。最后,在多角度分析评价居住区绿化环境的基础上,将居民对居住区绿化环境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即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消闲需求和美的需求。从满足居民需求的角度,为居住区绿化景观实体要素设计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