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hu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消费文化、现代性研究等文化研究理论为依据,从海派文学的叙事方法、观察人物的角度、感受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审美表现的形式中深入分析它与当时都市生活和消费文化的联系。揭示海派作家的创作已经最深刻地介入到资本的循环之中,这种结合点就是审美与资本的统一:文学与商品,艺术的感受与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合二为一并交融一体。艺术不能摆脱它所生成的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海派文学必然会带上商品文化的不可磨灭的痕迹。没有上海都市文明的发展和商品文化的扩张,就没有海派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五章,从消费文化的特征在海派作品中的渗透和显现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海派文学的产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介入、尤其是消费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挖掘出海派文学的意义在于: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现代生活处境相通的物质状态、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和情感状态,及其蕴涵的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态度的置疑。   第一章是对旧上海的消费文化语境的分析和界定。近代上海是一个与全球资本主义化同步的工商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经历了与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完全相异的演变。市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意识、人生价值、美的理想和自我认同都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念的影响,消费文化造就了自己的海派现代文学,上海步入世界大都会行列,找到了它自己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本章对消费文化的文化逻辑进行分析,并对旧上海的消费文化语境加以理论上和事实上的分析和论证。   第二章从消费文化的表征之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分析海派文学中的欲望叙事、揭示这种欲望叙事的消费性本质。消费不是被动的接纳,而是一个积极的动力过程;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具体的物质产品,而是一种符号化的关系;消费活动不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满足了消费的欲望,而且还建构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欲望。无论是新感觉派、唯美/颓废派描写的肉欲沉沦中的自我的失却,还是张爱玲小说的情哀爱怨中透出的“苍凉”,无不显示出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沉溺于物欲的人的主体性的迷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挖掘海派小说的欲望叙事与主流时代精神相背离的那种现代性,那种都市人的难以言说的精神苦痛到底来自何处。   第三章主要揭示了海派文学中“物化”的审美方式与消费文化的物化逻辑的内在联系。主要从海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和恋物与商品拜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海派唯美主义作家生活方式及其相应的艺术趣味所反映的现象就是乔治·卢卡奇所说的“物化”。海派文学的女体审美,对都市的特殊感受以及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恋物和拜物倾向,都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逻辑。   第四章分析在消费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下,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学创作中都逐渐有了一种视觉化倾向,这种视觉文化逐渐取代印刷文化的趋势在早期上海就已经有所显现。影象消费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消费文化的文化逻辑。海派文化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视觉化倾向。这种倾向首先表现在报刊画报化,同时,文学叙事的内容无形之中开始趋向影象化的叙事原则。文学文本与影象文本的区别越来越小。在文学叙事与影象叙事的遇合中,影象化叙事的倾向逐渐在海派作家的创作中显现出来。关于这一点,本章主要通过对海派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来论证。   第五章是针对于上海的特殊殖民地环境,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据,分析在后殖民语境下,通过消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海派作家们在创作中是如何获得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感的。在后殖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双重作用之下,新感觉派派文人白日梦般的自我沉溺与当时的民族一国家话语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的美学基调是把握住由现代商品社会带来的一刻之沉醉,在物质凝视或交换的瞬间体味国际化的身份快感。而张爱玲所要表现的城市空间意义,是中西杂糅,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的城市东方意义。
其他文献
新闻标题中较多使用了隐喻手段。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喻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本文首先对新闻标题隐喻的域进行考察。喻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学位
五年多来,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遗传学家和一组志愿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保护位于瑞士山区的半英亩濒临荒废的葡萄园。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在保护4种珍稀葡萄品种。2010年,瑞士酿
本文以元白的咏物诗为研究范围,深入文本,对元白的咏物诗做题材分类,以思想内容为线索进行整合分析,透过咏物诗去了解两位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们在中唐复杂的政
学位
The recently proposed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is an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probability. It surpasses other algorithms in solving the multi-modal discon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隐喻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起初,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只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
香港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密切深厚,有着千(丝)万缕的恩怨缠绵。往昔它只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弃婴」,然近年来情况大变,被视为中国大陆文学的一个自然“延伸”。凭着其独特
学位
童年记忆对于作家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童年生活的影响,阎连科说自己具有“城市崇拜”、“权力崇拜”、“健康崇拜”这三种精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价值观在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