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工务系统岗位安全链条模型构建及应用

来源 :大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铁路运输大动脉,高速铁路工务系统是保障高速列车安全、平稳、畅通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针对高铁工务系统,辨识其存在的安全风险,排查其运行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研究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铁路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国铁路某局集团有限公司某高铁工务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其工务系统各岗位环节及环节间耦合作用机理分析,构建其岗位安全链条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以期实现对高铁工务系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管控,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水平。(1)对高铁工务系统进行了岗位环节划分及风险辨识:首先,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将高铁工务系统划分为“线路设备设施、沿线外部环境、安全联络、防灾安全监控、数据管理”五个岗位环节;然后,分析了各岗位环节的安全风险,考虑到线路设备设施岗位的复杂性,运用HAZOP对其进行了安全风险辨识。(2)分析了高铁工务岗位及安全影响因子影响关系:首先,用粗集理论对辨识出的岗位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属性约简,得到了24个核心的岗位安全影响因子;然后,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五个岗位环节之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24个岗位安全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建了高铁工务岗位安全影响关系图。(3)构建了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静态模型:首先,定义了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然后,基于普适安全理论对高铁工务岗位安全影响关系图进行了优化,一方面,找出了各岗位环节间相互衔接关系;另一方面,引入了规章制度、领导监督和高铁工务安全三个新的影响要素,并构建了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静态模型。(4)构建了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系统动力学(SD)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对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静态模型进行了优化。依次建立了高铁工务系统岗位安全链条因果关系图及流图,并确定了正反馈回路、负反馈回路、变量、变量方程及参数。最终,构建出了可实现动态仿真的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SD模型,并将模型仿真结果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5)结合中国铁路某局集团有限公司某高铁工务段实际,对高铁工务岗位安全链条模型进行了应用,通过对岗位安全链条模型边界变量的赋值与分析,仿真预测了某年6月-12月该工务段各岗位环节安全运行状态及其安全影响因子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以期实现对高铁工务系统运行过程的有效管控。
其他文献
超声波精密封接是一种快速封装技术,具有局部加热,高效率和无需预处理等优点。随着超声波精密封接技术被引入到聚合物微纳器件的封装领域,提高封接行为的控制精度及一致性是
本文研究了量子系统在各种腔结构环境下的纠缠动力学特性。从单模腔和多模腔、单原子和多原子、有无附加腔、二维原子和三维原子等多角度作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辉光放电聚合物(Glow Discharge Polymer,GDP)是一种非晶碳氢材料,具有诸多优点,是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物理实验靶丸的首选烧蚀层材料。目前,制备
随着铁路客车运行速度的快速提高,乘客对乘车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严。车内气流组织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车厢内空气质量和乘客的身心健康,还影响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和初期投资。热舒适性不仅是衡量车辆质量的标准之一,还是深入乘客内心的诉求。因此,对车内气流组织和热舒适性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首先,根据某型动车组的二等座车厢的实际结构和尺寸,建立了车厢的简化仿真模型,对该车厢内不同的通风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
电力牵引传动系统作为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电力机车的原动力,其控制性能决定整车的运行性能,同时准确的速度信息又是保证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然而,速度传感器受安装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Web网站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必要途径。Web网站的数据量逐步提升,访问用户量也急剧增加,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受到了来自多
目前,天然气球罐置换研究主要是对置换方法、极限氧含量、置换标准、置换过程注意事项等的研究,未深入地对球罐内氧气(或甲烷)分布及变化规律、氮气用量等研究。甲烷爆炸极限
曲线型杆件因其造型优美、线型流畅等优点,在土木、机械、航天等领域的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城市建设和人类审美对建筑造型的美观等要求的逐渐提高,建筑形式越发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进程加快,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大力发展。此类间歇性分布式电源以微电网形式接入,不仅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还能与大电网互为支撑,灵活供电。但微网内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功率预测精度低,负荷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微网内能量流动控制难,无法保证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光储微网系统,围绕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和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展开。针对功率预测方面,采用遗传算法(Ge
聚类是应用于数据挖掘中的一个主要关键性技术手段,将模糊理论应用到模糊聚类分析中,为实际生活中许多的具有“中介性”属性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模糊处理的能力。其中FCM聚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