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净化沼液生物膜反应器的构建及运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运用的沼气工程也越来越加普及,但畜禽粪污经厌氧发酵制沼气后仍会残留大量的沼液,沼液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高氨氮、高浊度等特点。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的净化沼液使其达到排放标准,但微藻可以消耗沼液中的氮磷等元素满足自身生长,同时生成油脂等生物质能源和其他高附加值的产物。因此,将微藻培养和沼液净化相结合,能够实现对沼液资源化利用并获得高价值生物质产物,具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微藻净化沼液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微藻净化沼液瓶颈问题入手,通过改变沼液稀释比例逐步提高其氨氮浓度梯度,进而驯化微藻使其获得高氨氮耐受性。然后基于新获得的微藻藻种,提出了阶梯式微藻生物膜反应器来克服沼液高浊度的限制和解决藻水分离高能耗的难题,研究了不同基底材料对微藻成膜特性的影响,明晰了光照强度和流量对沼液氮磷等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影响。最后构建了微藻连续处理沼液的串联系统,实现了阶梯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沼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探究了长期运行过程中沼液污染物脱除机理和达标排放调控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小球藻经沼液梯度驯化后,微藻细胞平均直径较驯化前提高了40.7%。随着氨氮浓度的逐步提高,氨氮的去除速率从27.98 mg/L/d提高至82.66 mg/L/d,这表明微藻对沼液的氨氮耐受性是逐步提高。微藻生长过程中存在对磷的“奢侈吸收”现象,经过驯化后的微藻对总磷的脱除率在60%沼液和80%沼液实验中达到了100%。在开放式跑道池中,驯化后的微藻在含有678 mg/L的氨氮的沼液能够实现正常生长,且沼液中氨氮和总磷的脱除率均达到了100%,证实了驯化后的微藻能够忍耐高氨氮且具有优异的氮磷脱除性能。(2)确定适合微藻成膜的基底时,以棉布为基底的反应器运行7天后生物膜产率达7.66±0.184 g/m~2/d,是其它四种材料(珊瑚绒、工业滤布、过滤棉和麻布)的1.90~2.85倍,吸水率达3.2±0.17 g/g,膜HRT为0.85±0.050 h/m,氨氮和总磷脱除率达100%需要5天和3天,因此综合比较来看,选择棉布作为成膜基底最为合适。在研究光强和流量对微藻生物膜反应器沼液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光强为15000Lux时微藻生物膜产率最大,达7.02±0.044 g/m~2/d,且沼液中的氮磷脱除率均达到了100%。在流动挂膜的初始阶段,低流量(10 mL/min)工况下底部悬浮液中的微藻全部附着在生物膜基底上需要1天,而在中流量(15ml/min)工况和高流量(20 ml/min)工况下需要2天,表明基底挂膜的生物量与流量无关,但挂膜的时间会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器内微藻成膜达到稳定状态后,低流量(10 ml/min)工况下微藻生物膜密度沿着水流方向从初始位置的70.03 g/m~2下降到终点位置的23.73 g/m~2,而高流量(20 ml/min)工况中则从63.41g/m~2下降到12.33 g/m~2,说明流动剪切力的作用会使得微藻生物膜密度沿水流方向呈下降趋势,且流量越大的情况下生物量下降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流量工况下,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100%,高流量工况中氨氮脱除周期更短,而低流量工况中总磷脱除周期更短。(3)采用序批式操作方法长期运行微藻生物膜反应器的实验中,经过三个培养周期(21天),微藻生物膜密度达到了52 g/m~2,并在其后14天的连续运行中保持了稳定。在五次沼液批次净化过程中,沼液中总磷的脱除率均达100%,氨氮脱除率最低达89.3%,氮磷出口浓度均满足国家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生物膜密度达到稳定后反应器出水口处于悬浮态的微藻浓度为0 mg/L,证明了反应器内生物膜结构的稳定,微藻和沼液通过成膜的方式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在串联系统中,1号和2号反应器中微藻Fv/Fm值稳定在0.56,3号反应器中微藻Fv/Fm值稳定在0.66,证明了连续处理沼液过程中微藻光合潜力并未受到影响。最终串联系统出口处的氨氮和总磷脱除率均达到了100%,实现了沼液单次循环流过反应器即可将氮磷脱除完全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在众多的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中,镍基催化剂具有适中的氢吸附自由能ΔGH*和较高的HER交换电流密度j0。然而,镍基析氢催化剂也存在着本征活性差、活性位点暴露不充分以及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论文提出构筑镍基三维一体化析氢电极,目的是提高镍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利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作为自牺牲模板,构筑了一种“疏气型”NiCoP/Ni析氢催化剂,这种催化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如火如荼的发展,无线平台的小型化成为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得天线小型化也正在成为硬性要求。同时,无线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也要求天线需要具备更多样性的功能,特别是在射频识别系统(RFID)、航空通信和水上通信等领域,从而天线的功能拓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在保证天线小型化的前提下,实现天线的功能拓展是一个具有研究前景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小型化天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
贵金属Pt、Pd纳米材料在燃料电池催化剂中拥有其他贵金属不可比拟的作用,但是它们在地层中储量少、价格昂贵,因此提高它们的催化活性以及利用率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在众多形式的纳米结构中,以枝晶、五重孪晶为代表的亚稳态纳米晶往往表现出比低能表面暴露的多面体纳米晶更为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本论文以亚稳态结构(枝晶、五重孪晶)的Pt、Pd基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可控合成、生长机理以及
铊(Tl)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近年来,由于含Tl矿物的冶炼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Tl向环境中的释放导致水体中Tl污染事件增多。国家颁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典型地区的Tl污染排放调查,制定Tl污染防治方案。目前关于水中Tl的去除技术和在环境中迁移行为研究相比于其他有毒重金属例如Hg、Cr和Pb等相比较少,所取得的基础数据有限。吸附法被证明是去除水中Tl(I)的一种有效
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实验是通过模拟核反应堆正常工作时的环境来达到研究燃料组件内部构件性能的目的,是核安全验证领域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核反应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由于燃料组件内部处在高温、高压及高速冷却剂水流(350℃,20MPa)的冲刷下,由此而导致组件内部构件产生振动疲劳。燃料组件表面的脉动压力以及应变是分析组件振动疲劳的两个关键物理量,因此,脉动压力及应变的测量对于获取燃料组件内部构件的机械变形、
时间序列预测是工程应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工程学、经济金融学、气象学、能源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序数据的规模迅速增长,时序数据也从单变量时间序列转换为多元时间序列。与单变量时间序列相比,多元时序具有更加复杂的高维时序特征,其非线性趋势和噪音导致多元时间序列表现出不稳定的相互依赖性和时间周期性,很难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现有的时序预测方法大多专注于捕获时序数据的长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和比强度,在现代工业应用中备受青睐。而当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各相组分是具有压磁效应磁弹性材料的时候,我们需要研究的就不仅仅是复合体的弹性特性,还包括复合体的压磁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基于弹性-磁性相互作用的耦合效应,压磁性材料在智能制造和主动结构领域受到广泛且持久的关注。具体的应用主要包括:力-磁转换器、磁传感器、应变计、超声波发生器、应力传感器等等。这些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的美誉。安顺现存的传统村落大多诞生于明代,这一云贵高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时期。明初,朱元璋为肃清西南残余的元朝势力派大军“调北征南”,而后为巩固统治就地军屯。明后期,又组织大量的汉移民来此商屯、民屯,由此诞生了安顺屯堡,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较为独立,几百年来保存完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和风俗文化等多
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市化建设,城市地下工程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同时,矩形顶管过街通道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比较多,在施工建设中安全风险事故也经常时有发生,因此解决矩形顶管施工地表沉降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从理论分析、方案制定、仿真模拟、实际施工四个方面对矩形顶管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措施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在浅覆土、地质条
自2009年第一个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问世至今,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取得了跃升式提高,十年间从最初的3.8%飙升至25.5%。尽管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光伏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是由钙钛矿组分中的甲胺和甲脒阳离子引起的热不稳定性已成为阻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和柔性应用的主要障碍。幸运的是,一种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