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调度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可再生电源高渗透率环境下,解决能源危机、大气污染以及机动车高增长需求等诸多本世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然而若大规模电动汽车无序接入电网充电,将对电网经济安全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了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调度方法,但仍然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本文围绕换电站与输配电网协调以及电动汽车与孤岛微电网协调展开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与电动汽车功率需求相关的因素,建立了以换电站基本运营需求等为约束的无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并从峰谷差及网损等多方面,进一步地量化评估了电动汽车无序充换电对配电网的影响,同时与传统概率统计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两者整体相差很小。其次,建立了换电站与输配电网协调的多目标双层实时充放电调度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负荷波动最小和上下层调度偏差最小为目标,安排各换电站整体充放电计划;下层以各充放电装置响应上层换电站计划为目标,同时满足用户充换电需求,将大规模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非线性多目标规划问题和大规模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之后,采用基于Zaslavskii混沌映射的改进NSGA-II和YALMIP/CPLEX求解方式对上下层问题分别进行迭代求解滚动优化。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最后,计及分布式电源下垂控制实际静态特性,提出了电动汽车与孤岛微电网协调的分层调度方法,其中上层采用中央控制器对整个孤岛微电网进行计及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设定底层下垂控制静态系数及各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底层则通过下垂控制实时调整分布式电源出力大小,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求解方式采用YALMIP+OPTIToolbox+IPOPT,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求解方式能够有效求解本文提出的复杂模型,即无平衡节点的孤岛微电网经济调度模型;所提调度方法不仅能够平移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还在降低分布式电源运行费用、提高系统电压水平上具备明显优势,而且通讯故障时,仍可通过分布式电源底层下垂控制维持功率平衡。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逐渐呈现大和复杂这两个特点,而城市电网负荷量不断的增加,直接导致负荷中心需要从外部区域和远距离区域大量吸收功率,因此,现代城市电网除了上述的两个特点之外,还呈现出了受端特性。这些特点导致的结果是电网无功储备不足和无功补偿量不充分,操作人员对电压的控制难度增加,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鉴于此,为提高电网电压的稳定性,本文展开了对电网动态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和分区方法
在日前揭晓的“全球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单上,欧洲小国卢森堡大公国首都卢森堡位列榜首,被评比为全球最安全城市.
本文研究了以下两类时滞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准则及应用:两时滞时滞型和多时滞中立型线性微分-差分系统。这两类系统具有超越特征方程和无穷维解空间,常见于工业工程和生物生态领
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优质和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者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大
该文力图对水工金属结构体系进行基于体系可靠度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能对这方面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针对结构系统有大量失效模式而且失效模式之间存在相关性,运用失效树
为了揭示类似飞行器蒙皮接缝对转捩预测的影响,以及利用e N方法对带有矩形凹陷粗糙元的边界层进行转捩预测。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流动稳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带有矩形凹陷
磁弹性理论是专门研究电磁场同变形场的耦合,即研究在弹性固态物体中电磁场和变形场的相互作用。这个理论基本是线弹性理论和在缓慢运动介质中的线性电动力学理论的耦合。如果所研究的弹性物体位于初始强大的磁场中,机械载荷在引起变形场的同时,将要产生电磁场。两个场将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出现耦合机制。电磁场对变形场的作用是由运动方程中的洛仑兹力引起。变形场会影响磁场的强度、磁弹性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位相,具
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维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组启停优化是电力系统短期运行计划的核心问题,由于它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一直是现代电力系
当前地区电网运行方式编排工作人员依照传统工作方法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网结构状况下,工作中出现的人为疏忽增多,迫切需要借助智能软件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对当前出现的基于构件复用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进行改进,引入软件总线控制的思想,并设计了相应的接口协议标准,加快了具备多种应用功能的综合性电力系统自动化类软件的实现进程,明确了课题所研究的软件系统作为高级应用构件的开发目标。针对专业化的电网运行方式编排工作人员
目前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纳米压痕技术是由Oliver与Pharr提出并发展,目前的纳米压痕可以给出整个加、卸载过程的载荷—位移曲线以及硬度与弹性模量随压痕深度变化的曲线,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