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机制研究——规划管理视野的整体优化策略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是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规划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各类、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可统称为规划)作为设计控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规划管理机制将它们贯彻下去,以实现管理的“公共”目标。贯彻规范的过程决定了建设项目“在哪里设计”、“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三方面内容,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开发者、专家、公众共同作用,使规划管理成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政治”的综合过程。在我国当前的规划管理实践中,这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片面强调规划管理的行政特性、抽象的公共利益、公平、正义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规划管理的技术性,导致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脱节。 2.以规划管理部门为“业主”制定的大量规划成果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也就是说缺乏技术语言转化为规划管理语言的机制。 3.设计审查从结果上看是一个行政决策,过程中包含了大量专业的、政治的、“外行的”公众的观点与博弈,在我国,这一领域在实践中招致了广泛的批评,包括设计控制内容应用的僵化、政治的过度干预、设计评审效果不理想、缺乏透明度、“公众参与”乏力等。 本文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运用城市形态学、公共行政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设计控制的历时性、共时性、背景、特点、目标、评价标准、控制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优化我国设计控制机制的策略,论文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关于设计控制内容(设计依据)的研究,从规划管理实践角度分析其内容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关于设计审查的机制研究,也就是设计控制内容如何有效地嵌入到一个行政意义上的规划管理机制中去,设计审查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如何更加合理。 这两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渗透、融合,区分两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二章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主要内容包含论文研究的缘起、必要性、视角、边界、相关概念、研究方法、重点、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整理等。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合规划管理对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要求进行整体研究。第三章是设计控制的基本分析,论述了设计控制的传统、设计控制的背景、特性、目标(包括工具目标与价值目标)、重要的评价标准。第四章对设计控制过程的“硬件”——设计控制内容(设计依据)、“软件”——设计审查,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合美国、英国、法国规划管理的实践比较研究,分研究不同制度条件下设计控制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共性和差异的深层原因。第五章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当前设计控制的现状特点、问题和成因。归纳了设计控制内容的“三个来源”、设计审查的“三个许可”及管理运行特点。从规划管理角度提出了七方面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成因归结为三方面,即“自下而上”空间意识的缺乏、管理的技术缺位和程序建设不足,为进一步提出解决策略打下基础。第六章结合我国规划管理的实际,在整体的观念、渐进变革的思路指导下提出机制优化的策略,总结出相互结合的五方面优化内容,它们是:“设计控制内容的空间化”、“成果转化机制的日常化”“政府规划师制度的常设化”、“设计审查程序的技术性强化”、“审查过程‘公众参与’的可操作化”。并针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专项论述。第七章在观念层面对我国未来规划管理的再定位提出思路,即:政府的非政府治理、公共部门的“行政使命感”、建立和保持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管理措施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学位
抽象性既是创作思维的典型特征,又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和形式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建筑抽象性的讨论,提起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创造性与抽象性
“耕读文化”蕴育下的楠溪江传统村落,恬静自然、灵秀与古朴并存,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作为其重要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这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户外生活趋
本文主要研究双重身份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及管理措施,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在本文中,双重身份文化遗产指我国同时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历史文化名
建筑学很长时间以来,秉承自然界中材料及物质定律的逻辑,一直在几何领域中徘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维特鲁维在《建筑十书》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被认为是评判建筑价值的
城市美自古以来就是设计师、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对影响屋顶发展的经济、技术、地域、民
面对有限的城市资源以及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所引起的郊区化,柏林重新意识到通过公共轨道交通促使城市空间精明增长的重要意义。特别在两德统一之后,围绕轨道站点的城市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扩张,建筑不得不将日常生活纳入到设计的考量中去,因此就促使信息媒介与建筑表皮发生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将技术、意识
学位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速化,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我国住宅的建筑面积应该更好地适应国情。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