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特异性抗原库的建立及患者外周血和肿瘤浸润的T细胞对其反应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yz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危险因素。长期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人体免疫微环境(Immune Microenvironment,IM)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库的改变,进而影响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质和量。肿瘤的免疫疗法乃基于诱导或重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原理所发展的一种治疗策略,该策略在其他癌种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在宫颈癌中的疗效未达预期。因此,如何提高宫颈癌患者机体内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质和量并改善免疫疗法的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难题,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对宫颈癌特异性T细胞的质和量的准确评估。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中国人通用的宫颈癌特异性抗原肽库,检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以及肿瘤浸润的T淋巴细胞对该宫颈癌特异性抗原库的反应性,评估T细胞对抗原库的应答及强度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探究导致不同T细胞反应的可能原因,亟望为准确评估宫颈癌的预后,以及预测、评估和改善宫颈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奠定基础。方法:首先,本课题根据中国人群的高频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型别、借助免疫表位数据库(Immune Epitope Database,IEDB)和本课题组建立的预测算法(PBERT)筛选和建立适合中国人的通用型宫颈癌特异性抗原肽库,该抗原库涵盖了三个抗原肽库,分别为HR-HPV特异性抗原库(Mix1)、宫颈癌驱动基因突变抗原库(Mix2)和肿瘤相关抗原/癌睾抗原特异性抗原库(Mix3)。其后,收集宫颈癌患者外周血101例,女性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外周血14例。应用IFN-γELISpot实验分别检测了宫颈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对各个抗原库的反应性及反应强度,藉以评估抗原库的特异性;此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细胞反应性及强度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最后,借助4例匹配的PBMC和肿瘤组织样本,应用上述方法比较了PBMC和肿瘤浸润的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肽库反应性及强度的差异。结果:1.成功建立了中国人群通用的宫颈癌特异性抗原肽库。该库覆盖了大部分中国人群高频HLA等位基因型别,并涵盖HR-HPV特异性抗原、宫颈癌驱动基因突变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癌睾抗原等宫颈癌特异性抗原。2.应用IFN-γELISpot技术检测和比较宫颈癌患者及女性健康对照PBMC对宫颈癌特异性抗原库的反应性,发现:健康对照PBMC对各个抗原库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性及强度均显著低于宫颈癌患者PBMC,故该库可区分宫颈癌患者与健康对照。3.宫颈癌患者PBMC中特异性T细胞的检出率较高,且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PBMC对抗原库的反应性和强度存在差异,故检测PBMC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性可为临床上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疗效提供依据。4.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亦存在针对该抗原库的特异性T细胞,且有反应性TIL克隆的反应强度远远高于PBMC。结论:成功建立了中国人群通用的宫颈癌特异性抗原库;本课题构建的宫颈癌特异性抗原库可用来准确区分宫颈癌患者和女性健康对照;宫颈癌患者PBMC以及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中均存在宫颈癌特异性T细胞,且TIL中反应强度较高;检测PBMC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性可为临床评估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疗效,以及开发新型的以T细胞为基础的免疫疗法来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它能根据细胞生理状态和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调整,精细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以此精准调控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目前,越来越多新的组蛋白修饰类型被发现,例如组蛋白丙酰化、丁酰化、琥珀酰化、丙二酰化、戊二酰化等,并且大量研究证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可以用不同的酰基辅酶A催化相应的组蛋白酰基化修饰。然而,乙酰转移酶催化多种酰基化修饰的分子机理和对不同酰基
学位
研究背景:Kv2.1类属电压门控钾通道,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位于细胞膜上的内质网-质膜接触点(ER-PM junction)链接蛋白。生理条件下,Kv2.1呈自由分散型和微米簇两种定位特征,前者通过电压依赖的K+电流调节细胞的基础电生理活动,后者与胞浆内质网上的蛋白形成稳定的膜接触位点并失去了电导功能。VAPA作为一种支架蛋白,通过自身的特殊位点与Kv2.1通道的非典型FFAT基序结合,共同构成ER-
学位
背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肿瘤组织中浸润丰富,M2型TAMs作为其中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与患者不良预后和治疗抵抗密切相关,通过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将其重塑为M1型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肿瘤囊泡是肿瘤细胞受到活化或凋亡信号刺激后释放的一种直径在100~1000 nm间的亚细胞结构,具有良好的载体特征。本课题组利用肿瘤囊泡负载化疗药物制备“载药囊泡”,
学位
背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肾纤维化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结果。肾实质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s,TEC),它们易受不同因素的刺激,是肾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的重要来源。据文献报道,TRPC6在肾纤维化中表达明显增高,且敲除TRPC6或抑制其活性可明显改善肾纤维化。作为TRPC亚家族的一员,TRP
学位
背景:Slingshot(SSH)是cofilin磷酸酶保守家族的成员,可特异性去磷酸化并激活cofilin,从而使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塑,在细胞迁移、肿瘤侵袭、有丝分裂、神经元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SSH2作为双特异性磷酸酶家族(DSP)成员,具有一般磷酸酶活性,目前SSH2磷酸酶在2007年解析出催化结构域(P结构域),对于N端结构域自抑制机制研究、结构解析以及关键氨基酸残基尚不明
学位
研究目的:糖尿病心肌病(DCM)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DM)心血管系统并发症,DCM心肌损伤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完全的阐明。既往研究提示DM下长期的血脂异常所致的脂毒性对于DCM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脂毒性对心肌损伤的具体机制,对于加深对DCM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DCM中,脂毒性对于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棕榈酸(PA)刺激人心肌
学位
研究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消化道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对IBD的药物治疗有限,患者预后较差。油酸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地中海饮食中橄榄油的主要成分,具有抑炎的生物学功能。但油酸是否影响炎症性肠病如葡聚糖硫酸钠(Dextra
学位
皮肤是机体的屏障结构。皮肤免疫系统(SIS)中定居有大量免疫细胞[1],移植后可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IL-1家族成员,在皮肤组织中高表达[2]。ST2为IL-33的特异性受体,组成性表达于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h2、Treg、DC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3]。IL-33在生理条件下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或组织损伤坏死时,作为警报素释放至细胞外,
学位
目的:索拉菲尼是一个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药物。但由于耐药性的存在,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作为一种关键的细胞因子,其对于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也至关重要。前期研究发现IFNγ能够显著增强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本论文将重点探究IFNγ增强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分子机制,以及体内微环境中IFNγ信号通路对索
学位
【研究背景】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细胞免疫疗法在延长血液肿瘤患者生存期并改善其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实体肿瘤中的运用却面临巨大挑战。实体肿瘤的抗原异质性、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以及肿瘤组织周围物理屏障等的存在,需要实时监测CAR T细胞是否有效靶向浸润肿瘤组织、是否存在脱靶效应等现象,为分析CAR T细胞在实体瘤中治疗不佳的原因、优化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