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日本于2014年发射了新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其上搭载先进的成像仪(Advanced Himawari Imager,AHI)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通道观测,为分析或评估再分析资料水汽含量和数值模式云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可能。对于再分析资料水汽精度的评估,本文使用辐射传输模式(Efficient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ERTM)模拟Eur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尺度全球大气数值模式物理过程和资料同化系统研究”项目(2018YFC1507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5003 和 4167505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于2014年发射了新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其上搭载先进的成像仪(Advanced Himawari Imager,AHI)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通道观测,为分析或评估再分析资料水汽含量和数值模式云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可能。对于再分析资料水汽精度的评估,本文使用辐射传输模式(Efficient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ERTM)模拟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interim(ERA-interim)、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5(ERA5)和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MERRA-2)三种再分析资料在晴空条件下多个水汽吸收通道的亮温,并与AHI观测亮温进行对比。以2016年7月为例分析发现: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低估了280 h Pa以上气压层的水汽量,高估了394~32 8h Pa的水汽量,但对位于320~260 h Pa的水汽估计准确;ERA5和MERRA-2也都明显低估300 h Pa以上的水汽,但二者对425~300h Pa之间的水汽把握得较为准确,其中MERRA-2比ERA5精度更高。另外,对于数值模式云场结构模拟精度的评估,本文使用ERTM模拟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输出云场的云顶亮温,并与AHI热红外通道观测亮温进行对比,评估了WRF模式对云场结构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天鸽”和“海高斯”两个台风个例中,WRF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台风云区位置和云的大致特征,但对云区覆盖范围容易低估,同时还普遍高估台风云区光学厚度或云顶高度,但低估台风云区外围云光学厚度或云顶高度。
其他文献
本文将Morrison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_Meso)模式中,对2017年10月8日至12日和10月23日至28日两次系统性层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云凝结核(CCN)数浓度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云的宏微观物理量及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通过Morris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温剧烈,北极增暖往往与中纬度大陆冬季的低温寒潮事件有密切联系,但中高纬度反位相的地面温度异常变化并不总是同时发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湿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理论,提出了在逐日时间尺度上大气质量环流干、湿分量的分离方案,揭示了大气质量环流干、湿分量与中高纬度地面温度异常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WB_M和WB_D分别用于表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波活动通量、Rossby波波源等统计诊断方法,结合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平均降水的主模态、其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特征及其物理过程。结论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态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南部,降水量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最小值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东部、黑龙江西南
GPS掩星反演产品弯角和折射率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大气边界层信息。已有研究表明,折射率和弯角的梯度变化可以用来判别边界层高度。但是,GPS无线电信号在低层大气容易出现多路径现象,这就会给弯角和折射率带来很大的反演误差。用局地波谱宽度(local spectral width,LSW)和折射率的垂直梯度可以为GPS掩星资料在边界层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将无线电探空资料与COSMIC掩星资料时空
冬季气温除了季节平均外,其显著的季内起伏对国民生活及经济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1959~2018年观测及再分析资料,阐述了北半球中高纬冬季气温季内起伏特征,探讨了其与AO/NAO季内转向的联系。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气温的前、后冬转向在北半球中高纬普遍存在。东亚区域气温时空分布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前冬暖(冷)、后冬冷(暖),方差贡献达31.1%。环流场上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波列从前冬12月的
本文利用1979-2020年的观测及其他再分析资料,探讨了 ENSO和IOD对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冬季和春季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澳大利亚南半球冬春季降水异常与ENSO有显著相关,ENSO主要影响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降水。当El Nino发展时,会激发出向南半球的PSA波列,其在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配合地面环流形成较强的下沉运动,同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存在冷海温异常,导
本文利用CWRF(Climate Extension o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区域气候模式对长期气候模拟试验和回报试验的结果,选择了多种主要的气象资料,对东亚冬季气候态、东亚冬季风以及不同类型ENSO背景下东亚冬季气候特征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模拟和预测评估的时间范围分别为1979-2016年、1991-2020年,主要结论如下:(1)CW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南北异常进退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基于西太副高次季节经向活动指数,研究了次季节尺度上西太副高经向位置的异常变动特征及其相联系的大气低频演变物理过程,进一步探讨了西太副高经向位置低频振荡的可能物理机制,最后评估了 NECP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FSv2)对西
作为气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暖区暴雨的动力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基于新近研发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学分析和正则传输理论,对2018年5月上旬我国华南地区和2012年7月下旬华北两地发生的两次特大暖区暴雨事件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多尺度动力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将原始物理量场重建到三个尺度子空间:背景流子空间、准双周振荡子空间和暴雨子空间。重构场上可以很好地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扰动构造的关键问题,合理的扰动应能合理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现有集合初始扰动方案难以合理表征高分辨集合扰动信息,导致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扰动结构难以合理描述。本文基于GRAPES-REPS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其初始扰动结构和振幅与预报误差一致性偏弱的问题,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特征,将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扰动与表达观测和分析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