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控释放一氧化氮复合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铂类药物是化疗药物的先驱,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大以及耐药性使它们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结合纳米技术将铂类药物与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如一氧化氮(NO)进行联合给药,对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将钌亚硝酰NO供体和铂(Ⅳ)配合物共价键负载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上,制备了能靶向可控投递NO和铂类药物的纳米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2章:我们设计合成了以钌亚硝酰配合物(Ru-NO)作为一氧化氮供体,以单糖衍生物(Gal)作为肝癌靶向和N-GQDs为载体的纳米体系{N-GQDs@Ru-NO@Gal}。该体系作为NO递送纳米平台,能够特异性靶向肝癌细胞,在808nm近红外光照射下释放NO。由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具有蓝色荧光,使得该纳米体系在细胞内的吸收以及运输过程可以用荧光进行追踪。  第3章:我们将铂(Ⅳ)配合物与Ru-NO结合制备了纳米体系{N-GQDs@Ru-NO-Pt}。其既具备了铂(Ⅱ)的抗癌效果,又可以通过808nm近红外光光控释放NO,通过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实现NO的可控释放。该体系通过铂(Ⅱ)与NO的协同作用可导致癌细胞的凋亡。  第4章:在上一章基础上进一步对纳米体系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以叶酸作为靶向基团,铂(Ⅳ)配合物与Ru-NO共负载于N-GQDs的纳米体系{N-GQDs@Ru-NO-Pt@FA}。该体系可以靶向到叶酸受体过表达的肿瘤细胞内,能够在808nm近红外光照射下释放NO并伴随有光热效应,在铂(Ⅱ)与NO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癌细胞凋亡。由于叶酸靶向的存在,可以减少铂(Ⅱ)和NO对其它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该体系对癌细胞的IC50值与单独的顺铂相比明显降低,抗癌效果显著。  与以往报道的纳米体系相比,本论文所合成的近红外光光控释放NO复合纳米体系创新性地将NO供体和铂(Ⅳ)配合物结合实现了NO和顺铂的联合可控给药。所合成的纳米体系能够靶向特定的细胞系中,协同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实现了对肿瘤的多模式治疗。该类具有靶向和可控联合给药的NO纳米递送体系为设计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发电机准同期并列的误差对并列的影响,阐述了同期并列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意义。简述了自动准同期装置SJ12C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通过其在广西红花水电
目的探讨微RNA(miR)-21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SOX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iR-21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分别转染BGC-823细胞,分别记为anti-miR-21组和anti-NC组,以未转染BGC-823细胞记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实验组miR-21水平,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比较各组细胞BGC-
学位
目的 探讨微RNA(miR)-128-3p/SLC39A7分子轴在卵巢癌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3μmol/L的衣霉素(TM)诱导OVCAR-3细胞内质网应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 探讨微RNA-34a-5p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CVB3病毒感染小鼠心肌细胞构建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将anti-miR-NC、anti-miR-34a-5p、pcDN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用于鼻内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C组、D组、R组和DR组,每组20例,
目的 探讨miR-223-3p通过调控FAM98A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正常宫颈细胞H8和4种宫颈癌细胞(SiHa、HeLa、MS751和Cask)中mi
以1972年Kummda和Corriu的工作为标志,揭开了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一个篇章——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在这以后的三十多年,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构建化学结构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年7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
含硫化合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化合物。它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较高的生物活性,使得此类化合物在医药学方面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抗癌、抗艾滋药物,以及各类抗菌药物,此外,此类化合物在材料科学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目前已有许多高效、简洁、经济的合成方法相继报道。通过对相关报道的学习,我们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