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效应下古村落空间形态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以京西川底下村为例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文化村落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对历史文化村落造成了不可挽救的破坏。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我国分批把一些村落定位“历史文化名村”,目的在于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那么,这些被评为“名村”的村落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它们的物质空间形态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呢?本文旨在研究川底下村从被评为“名村”后,它的物质空间形态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以及针对川底下村如何实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来阐述自己的建议措施。此文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京西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做了介绍。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描述了川底下村在获批“名村”前后的空间变化。从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到街巷空间形态,再到院落空间形态,笔者通过多年的跟踪调研,对这些空间形态的变化做了具体的统计和绘制。   第四章对促使川底下村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原因:政府的规划指导;旅游开发的影响;村民改变原状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村落的深刻认识和缺乏保护意识而引起的破坏。   第五章以入选名村的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川底下村空间形态的变化进行评价。以分析哪些是积极的变化,哪些是消极的变化。在以后村落的发展中,为了保存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可以坚持走积极的发展方向,而减少和杜绝消极的变化。   第六章根据川底下村这些年来发生的消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而针对性的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建议。   最后为结论。对川底下村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课题的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其生态和可持续性的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方法。但目前国内的光伏建筑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高
在各种建筑设计手法中,被动设计方式是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较为直接的方式,是一种经济型和节约型的设计方式。作为被动设计方式中的一部分,被动降温技术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通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大规模更新改造的热潮,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家庭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逐步提升;“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节能住宅建设的投入。但当前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在采暖上仍旧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全球各领域的普遍重视,逐渐成为了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近年来,有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观点也开始普及,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拓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城市交通正快步向机动化转变,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效率,实现公交优先的战略目标,地铁轨道交通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的房价居高不下,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不起房”、“租不起房”的现象愈演愈烈。面对如此的现状,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员,高昂的房价让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却步,就连一
当前的中国建筑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西方的语境下的现代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和建筑师们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内涵又根深蒂固的存在,需要以某种方式表达。
本文从高科技园设计研究入手,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高科技园发展和建设的最新情况,以及本人在研究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为参考,试在高科技园设计研究相关领域的
“城市色彩”作为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子,对城市整体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相关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在多年的城市色彩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