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分子离子俘获电子的复合解离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ngfeng3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从实验上研究了6.203 MeV NH+分子离子俘获电子的复合解离过程。实验在德国海德堡马普核物理研究所离子储存环TSR上进行,在离子电子相互作用区下游探测中性产物N和H原子,采用光阴极电子靶相空间冷却储存离子束并为复合解离反应提供靶电子,可以显著提高能量分辨率;复合解离反应产生的碎片横向距离用一个新研制的高计数率能量灵敏多微条探测系统测量;利用金硅面垒探测器独立测量了NH+分子离子俘获电子的合并束速率系数。  在电子碰撞能0-12 eV范围内测量了95个能量点,获得的碎片横向距离分布可以详细地反映各解离通道分支比随电子碰撞能变化的信息。实验发现,在所有测量的碰撞能下两碎片处于原子基态N(4S°)+H(2S)时几乎没有计数;当碰撞能Ed<0.02 eV时,两解离通道N(2D°)+H(2S)和N(2P°)+H(2S)起主导作用,分支比大约各占50%;当碰撞能Ed>0.02 eV时,其它解离通道可能开启,在碰撞能约为0.12 eV时解离通道N(4S°)+H(n=2)的分支比上升至最大值约为80%。在低碰撞能区Ed<1eV,复合解离过程的解离通道最多为7个。在高碰撞能区Ed>3eV,能量允许的解离通道大于20个,很难鉴别这些解离通道并推断起主导作用的解离通道。新解离通道一旦开启,便迅速起主导作用,随着碰撞能的继续增加,相应的中性碎片产额逐渐下降。  离子电子合并束速率系数的最大值2.0×10-6 cm3s-1在0 eV碰撞能处,然后平滑下降至0.06 eV处的2.4×10-8 cm3s-1。当碰撞能大于0.06 eV后,合并束速率系数曲线振荡明显,意味着可能出现了新的解离通道。合并束速率系数的最小值5.2×10-10 cm3s-1出现在3.3 eV碰撞能处,然后在更高能区缓慢增大。本工作结合实验测量的绝对合并束速率系数和各解离通道的分支比信息,获得了各解离通道的分速率系数。结果表明,分速率系数曲线随碰撞能的变化具有丰富的起伏结构。  高碰撞能区4-12 eV在NH+离子两个最低的解离态之下。本工作测量并分析了复合解离过程产生的处于不同电子态的产物N和H原子的数量。中性产物携带的原子态信息和NH+分子离子在弗兰克—康登区域内的双激发态密切相关。当碰撞能约为5 eV时,复合解离反应产物的原子态为基态氢原子和里德堡态氮原子。当电子碰撞能增加至约7 eV时,绝大部分反应产物末态为里德堡态氢原子和第一激发态的氮原子(2D),这可用22Ⅱ离子势能曲线下方的双激发态里德堡系列的解离过程解释。当碰撞能继续增加至大于10 eV时,碎片横向距离分布结果表明复合解离过程产生里德堡态氮原子,这些氮原子与24Σ-离子势能曲线下方的双激发态里德堡系列直接相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粒子物理中的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标准模型在描述电弱能标附近的物理有着极高的精确性,其理论预言与大部分实验符合地很好。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这个新粒子的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