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越发明显。从数据上看,2010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10%上下,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GDP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到7%-8%之间。在上述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首先诞生于中央决策层的政策表述中。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政策导向与长期增长目标,认为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增长速度放缓,GDP增速由以往的中高速逐步向着中低速切换。[2]增长方式转变,由以往的粗放型发展向着集约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转变。[3]经济结构转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投资占GDP比重将进一步降低。[4]要素配置日趋合理,以往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变得日益紧缺,迫使经济发展向着更加高效方向转换。基于此,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力要素特征。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需求方面呈现的特征包括:[1]虽然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拉动劳动力需求大规模增加,但是劳动力需求整体不足,劳动力市场在总量上处于过剩状况。[2]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劳动力有效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或过剩,包括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技术等级结构等多个方面。[3]劳动力需求在地区、行业、职业分布上趋于多样化,并从量的单一需求转向质的多样化需求。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供给方面呈现的特征包括:[1]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幅趋缓,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过渡时期。[2]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相对高龄化,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参与率在性别、年龄和城乡维度上呈现不同特征。[3]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人力资本投入仍是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