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式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感应线圈设计研究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iver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应式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是一种可大功率运行的新型电磁推进技术,其通过感应线圈激发强脉冲电磁场电离和加速推进剂,具有比冲高、推力灵活可变、无电极烧蚀等优点。感应线圈主导了回路放电、推进剂电离及感应加速等过程,是影响推力器性能的关键部件。本文围绕感应线圈的设计、分析与实验开展研究。针对一种感应式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过程,建立和完善了脉冲感应加速的一维机电模型,并引入等离子体单温度模型以描述加速过程中的等离子体状态变化。模型仿真结果在对加速过程的复现及对推力器性能的预测方面与文献数据均取得了较好一致。借助该一维机电模型,对脉冲感应加速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速主要由线圈电流及感应等离子体电流间的洛伦兹力产生;加速过程则主要集中在放电的前1/4周期;且在加速过程的主要阶段,等离子体温度基本维持恒定。借助该模型,分析了推力器各个参数对推力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其结果表明,参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当各个参数满足特定关系时,推力器将处于“最佳动态匹配状态”,具有最大的效率和较高的比冲;同时,减小系统寄生电感以及向线圈表面压缩推进剂总是有利于提升推力器的性能。为实现感应线圈的优化设计,结合解析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及试验研究等手段,对典型的平板型感应线圈展开分析,建立了其电磁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对线圈结构和尺寸对其电磁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讨论。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对脉冲感应加速过程的研究,提出推力器系统“跳转”概念,并采用空载感应电场强度EN及负载感应电场强度EL评估其场击穿及电流片生成能力,同时借助这一概念,解释了预电离装置能有效降低此类推力器功率等级的原理。结合所建立的一维机电模型及感应线圈电磁特性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场击穿和进一步电离的要求,发展了一种感应线圈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借助该方法对国外某型IPPT进行改进,改进结果理论上优于原有设计。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参考已有文献,设计并制作了推力器原理实验装置,采用氩为工质,在连续稳定供气状态下,实现了模拟真空环境中初步的脉冲感应放电。
其他文献
传统的通信系统根据香农分离原理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分别设计、互不相关。信源编码器以获得最大压缩比为目标,不考虑具体信道的特性;而信道编码器以获得最小差错概率为目标
视觉测量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新颖的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能够应用在诸多领域。为了能够实现工业检测朝大尺寸方向发展,多摄像机视觉测量系统应运
目的 研究复方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医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研
与机械产品相比,海工装备的零部件和分段数目众多,体积庞大,合拢装配更为复杂。传统装配越来越难适应快速性、灵活性和集成性的海工装备发展要求,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无需实
随着纳米级超精密领域,如引力波探测,的迅猛发展,外差干涉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其测量精度由纳米量级向皮米量级不断提升。周期非线性误差是外差激光干涉仪的测量误差之一。非线性的测试是评价干涉仪性能指标和辅助干涉仪优化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传统的锁相放大式非线性测试方法存在的工作带宽窄、无法对非匀速运动的情况进行谐波分析、测试结果存在漂移的问题,研究了传统的锁相放大式
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理想化、空洞化、功利化等问题,凸显了学校师德底线意识的薄弱、底线思维的缺乏.师德底线是教师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文章认为,在中小学师德建
体育教学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强化德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德育,从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合作精神、安全意
电渗流检测是系统研究微流体输运特性、电泳分离、表面改性等的重要实验手段,并对微通道表面设计、微流体的精确操控、环境生物的微量分析等应用而言又具有重要意义。外加电场的电驱动在微流体驱动技术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芯片毛细管电泳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更好的进行微流控研究,特别是微流体检测实验研究,设计一种微流体电渗泵专用数字直流高压电源就有了现实需要,其不仅可以为电渗流自动、快速、高效实验
姿态估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空中,水下,机器人,导航系统,游戏,工业,增强现实系统等。目前,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完善的估计方法,其中复杂的如卡尔曼滤波,简单的如互补滤波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型号舰载末端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射装置的主要承力结构——发射转台。对此薄壁加筋箱形结构采用板壳单元与梁单元结合的方式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