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空间变化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区位问题是一个被关注已久的经济问题。自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农业区位论以来,广大学者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空间尺度对其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有学者从微观视角——村域入手,将“杜能圈”理念引入分析范畴,得出了某类现象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呈现某种有规律变化的发现。但是缺憾的是,多数学者是以静态分析为主,探究某一时段的空间规律特征,而很少有人对不同时间内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特征进行纵向研究,从而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内在驱动机制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本文选取具有特殊区位环境、制度环境及生产经营环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以其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为契机,探讨随着制度这一外部激励机制的变化,该连队职工的行为反应,并以农田生产效率的变化为表现方式,显示在地理空间上的特征。从而得出以下研究发现:(1)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相当或农业生产制度变革前、中、后期变化率相当的农田,其空间分布呈现集中的现象。三连不同耕作区的农田,其土壤质量(主要为蓄水能力、盐碱度)、水利条件(距离水泵、水渠的距离)、周边农田特征(几块农田在使用同一个输水管道时,必须种植相似或性质类似的作物)不同,但在临近空间内不同农田之间出现了相似的特征,为相似的农业生产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分析三连变革前/后期各块农田相关因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现了同一空间范围内、相同指标衡量下、相近或相同水平的农田空间集聚的现象。(2)耕作区边缘地带的农田在制度变革前中后期的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大。以往学者往往以耕作距离的远近来划分“内部—边缘”,而现实中并不全部如此,耕作区边缘地带的农田其耕作距离不一定较内部农田的耕作距离远。但受耕作区边缘农田微观气候、交通条件及其他区位环境的影响,耕作区边缘地带的农田,在农业生产制度变革前/后期,农田的种植结构、资金投入、农田资金的产投效率等波动变化相对于耕作区内部而言较大,即在农业生产制度变革前投入较大,而变革中的投入锐减,变革后又出现与内部农田相同的现象。(3)农田收入跟距离不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以往的研究认为,居住区附近的农田以其耕作距离短、空间阻碍小以及方便管理等“先天”优势,被学者划归为劳动密集型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即随着耕作距离的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逐渐降低,研究证明蔬菜等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作物一般在居住区附近种植。但对于规模化、集中化经营的三连农业生产情况来说,此类规律并不存在。三连居住区附近的农田在资金投入、产投效率以及其变化率方面并不突出。就资金投入而言,变革前,受生产制度的影响,职工生产积极性较低,安于农田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农田资金投入较少;变革中制度改革初期,职工受到激励,投入有所上升;变革后继续保持高位状态;就资金产投效率而言,由于近距离农田的职工疏于管理,造成变革前、变革中以及变革后期的均较低。(4)某一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农田,其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性。这说明了该距离范围内的农田一定存在着某种共性问题,如土质问题、农田微观小气候、水利条件问题等,使得不同职工对其做出同样的反应,如作物品种的选择、资金投入水平以及最终的农田资金产投效率。本文发现三连耕作距离在1000m~1500m范围内的农田,多属于沙质土壤,且开垦较早,经过多年的使用,土壤地膜残存量较大,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该范围内种植棉花易生病虫害,棉花产量较低,变革前由团里统一规定种植棉花,变革中部分种植户尝试调整,但整体而言变化幅度不大,而变革后则纷纷改种其他作物如改为种植玉米、油葵、西红柿等作物以进行土壤的调节。对于以上研究所发现的空间现象和规律,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1)耕作距离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牵制与影响在本文案例中较弱,而农田的具体区位环境则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2)制度变革对农田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3)相似类型农田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生产行为的模仿与牵制现象;(4)不同种类作物的管理及收获成本差异性较大,进而影响不同区位环境下农田生产效率。而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1)本文的研究发现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位理论有较大差异。无论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还是后来学者的相关研究,均力争得到一定可解释性的空间规律。而本文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杜能圈”或“逆杜能圈”均未在本案例中发现,“圈层结构”并未出现在规模化、集中化生产的兵团农业生产环境中。(2)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不同。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随着耕作距离的增加,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效率等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本文的发现却与此略有差异,如近距离范围内的农田并不总是高投入区域,具有相似生产活动空间特征的农田集聚分布。(3)空间分析作用转变下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将非空间影响因素纳入分析范畴,将空间因素作为展示农业活动的平台,以空间现象的变化特征反映农业生产活动在不同时间内的差异,而不是寻求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在空间上的特征,因而得出空间分析作用“转变”下独具特色的研究结论。此外,根据以上分析与发现,本文得出了三连农业生产管理、兵团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针制定等方面的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农村市场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
针对有限元软件在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渗流场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沥青混凝土结构以其极佳的防渗性能、良好的自适应变形能力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工程所采用,而渗流稳定一直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一旦同各国实际相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形式。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目的 :总结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分析致敏药物。方法 :回顾性研究多形红斑型药疹住院患者 4 1例。结果 :4 1例患者皮疹多为周身泛发 ,共 2 6例 ( 6 3.4 1% )
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各个层面造成了较大冲击,尤其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更是增添了许多变数,继大规模的民工返乡流之后,又出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社会利益的第二次分配,是公民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由历史政策和现实国情所致,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普遍存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使得农民依
机场群竞争合作格局下,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对于机场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2个典型城市机场轨道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确定机场轨道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为:形成面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将来一段时间,国家能不能稳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能不能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选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