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初步分析昆明某三甲医院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诊疗情况;2、探讨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应用对骨折再发率的影响,进一步为该地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诊治和二级预防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某三甲医院收住的712例55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各年龄段骨折例数),1临床资料(是否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骨折部位、是否手术治疗、骨折次数),出院诊断是否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及住院期间、出院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中筛选同时满足双能X线吸收法C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骨密度值且 T≤-2.5SD、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且骨折后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行基础抗骨质疏松(碳酸钙D3及骨化三醇)治疗或者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为两组,实验组: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全程应用碳酸钙D3及骨化三醇抗骨松治疗,n=38例;对照组: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未给予抗骨松治疗,n=25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骨折情况(单椎体骨折还是多椎体骨折),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各项指标对比P>0.05,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统计治疗后一年内两组患者骨折再发率,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性。[结果]1、昆明市某三甲医院712例55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女性537例,平均年龄(74.35±8.45)岁,男性175例,平均年龄(76.20±9.08)岁,其中55岁-65岁的患者为111例(15.6%);65岁-75岁的患者为225例(31.6%);75岁-85岁的患者为284例(39.9%),85岁-95岁的患者为88例(12.4%),95岁以上的患者为4例(0.5%)。昆明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年龄在65岁至85岁间发病居多。2、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髋部325例(45.6%)、脊柱223例(31.3%)、肱骨近端51例(7.2%)、桡骨远端25例(3.5%)、其它部位88例(12.4%),单部位骨折542例(76.1%),多部位骨折170例(23.9%)。术后再发骨折者29例(4.1%)。3、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诊断为骨质疏松者366例(51.4%),DXA诊断骨质疏松者80例(11.2%),影像学提示骨质疏松者286例(40.2%),手术治疗者601例(84.4%),在院期间给予抗骨松治疗者21例(2.9%),其中给予碳酸钙D3+骨化三醇抗骨松者15例(2.1%),给予唑来膦酸抗骨松者4例(0.6%),给予碳酸钙D3+骨化三醇+阿伦磷酸钠抗骨松者2例(0.3%);出院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者109例(15.3%),其中给予碳酸钙D3和骨化三醇抗骨松者44例(6.2%),给予碳酸钙D3抗骨松者3例(0.4%),给予唑来膦酸抗骨松者4例(0.6%),给予碳酸钙D3+骨化三醇+阿伦磷酸钠抗骨松者2例(0.3),抗骨松具体不详者56例(7.9%)。无论在院治疗还是出院治疗,其抗骨松治疗联合用药者均为2例(0.3%)。此医院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只注重手术治疗,且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及规范化治疗率均低。4、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实验组38例(男性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72.74 ±6.52)岁,骨密度T值(-3.87 ±0.79)SD,单椎体骨折22例,多椎体骨折16例,对照组25例(男性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72.60 ±6.62)岁,骨密度T值(-3.85 ±0.71)SD,单椎体骨折11例,多椎体骨折14例,两组间差异比较在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骨折情况(单椎体骨折还是多椎体骨折)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一年内骨折再发率对照组36.0%,实验组1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1、外科医师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只注重局部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及规范化抗骨松治疗率有待提高。2、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即使用基础抗骨松药物,也可降低其骨折再发率,但仍需联合抑制骨吸收药或促骨形成药,最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