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茶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wind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地处福建省中亚热带气候区以及成土母质、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同的两种不同品种茶园(黄旦和福云6号)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品种茶园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组成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研究,旨在提高对茶园生态系统土壤SON特性的认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旦和福云6号茶园土壤0-15cm土层游离氨基酸(TFAA)分别比相应15-30cm土层高2.55和3.25mg/kg;0-15cm土层TFAA/SON分别比相应15-30cm土层高4.46%和7.69%;0-15cm土层其它可溶性有机氮(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的发展,作物生长模型和形态结构模拟与可视化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关于小麦,水稻,玉米的虚拟农业研究较多,而关于甘肃河西走廊啤酒大麦的探索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大麦生理生态过程,在甘肃特色大麦品种生长发育栽培实验的基础上,以生长度日为主线,结合大麦叶片和茎杆等器官生长模型研究,探索研究了不同品种大麦主要器官的生长变化过程和生长规律以及生长模拟模型,进而基于几何曲线或
学位
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减排的空前关注,农田土壤作为地球碳汇组分,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对农田中各种种植制度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下土壤CO_2排放特征的研究目前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少耕覆盖技术条件下,小麦间作玉米群体CO_2的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以期为绿洲灌区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单作相比间作增大了全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
学位
针对传统耕作方式下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拖拉机田间行走造成大面积土壤压实而改变土壤结构的问题。以田间试验为主,结合实验室分析,对传统耕作(CT)、平作固定道(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三个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播种期和出苗期,PRB和ZT处理有降低温度的效应,春小麦拔节期至收获期PRB和ZT处理有增温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PRB处理较其他
学位
禾本科间作豆科作物具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特点,在我国传统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前人对间作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养分利用优势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但通过间作禾本科密度调控豆科“氮阻遏”的机理和技术研究相对薄弱,使得该模式在提高氮素利用方面的潜力未能充分得以发挥。本研究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在低(4.5万株/hm~2)、中(5.25万株/hm~2)、高(6万株/hm2)三个玉米密度下,初
学位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2010年在兰州市榆中县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农场,进行了灌溉和秸秆覆盖对粮饲兼用玉米生物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研究。试验设置W1(节水40%)、W2(节水20%)、W3(充分灌溉)三个灌溉处理,各处理分别在沟内覆盖秸秆,以无覆盖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灌溉条件对粮饲兼用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株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指标均表现
学位
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E.O. Speer)引起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小麦白粉病几乎在我国所有麦区都有发生。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明确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潜力、小麦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和重要抗病基因的利用状况,本研究对近几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种和小麦核心种质
学位
水通道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生物膜中的一类特异的水分转运蛋白,通过水通道蛋白实现的水分快速跨膜转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关。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显示,OsAQP是在水稻叶片保卫细胞中高表达的液泡膜型水通道基因。为研究该基因在水稻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光敏色素光信号通路的关系,本研究观察统计了日本晴Wt、光敏色素突变体phyA和phyB三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
学位
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雷公藤在种植及生长过程中常与杉木等树种混交,目的在于提高植物群落间的稳定性和增强抗虫害等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和杉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化感作用。植物内生真菌是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它们与植物的共生体也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绝大多数有关植物化感的研究都没有考虑内生真菌的影响,由此也造成一些关于植物化感作用的报道结果各不相同。
学位
为了确定小粒矮秆突变体广小粒的遗传方式以及控制该突变性状的基因功能,本文对广小粒的粒形、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及遗传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小粒矮秆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突变体广小粒的千粒重、株高和原品种广占63S存在极显著差异。广小粒的千粒重和株高分别为11.83g和38.60cm,而广占63S的千粒重和株高则分别为22.77g和80.90cm。研究表明,
学位
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已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最近研究表明,控制内轮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是保守的,但单子叶特有的外轮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水稻作为单子叶的模式植物,护颖是其特有的花器官。本实验室从γ射线诱变的籼稻品种168的M2代中筛选得到一个长护颖突变体,命名为Oslsl(Oryza sativa long sterile lemma)。本研究对该突变体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