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心”为本:章太炎革命与学术思想新释(1900-1919)

来源 :张吕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史,论及思想与行迹,似乎没有谁比章太炎更为复杂与矛盾。他是一位传统学术的研习者,凭藉过人天赋,深刻阐释了传统诸子学、历史、小学与中国古今文化,被赞誉为“传统学术之殿军”。同时他也是一位革命家,在时代转型、民族受辱的危难关头,奋身而出,激烈“排满”,塑造民主共和。学术与革命是章太炎思想的两个主轴,同时也是不断互斥运动着的两颗思想螺丝,构成他复杂与矛盾思想的根源。因此,探究学术与革命这两个似为互斥但又长期共存的思想轴线,及它们得以融合的原因,厘清独特的“章太炎思路”,便需取径章太炎的“自心”思想底色。本文论述章太炎“自心”思想的思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发掘1900年前,章太炎“自心”思想的萌芽。以往章太炎革命、学术思想研究并不太将此一阶段作为考察范围,但对《膏兰室札记》、《菌说》等文本的阅读研究,可发现章氏往后显著的思想模型,在此时便已发迹,特别是章太炎的西学思想与“转俗成真”的儒佛变迹。1898年戊戌变法,可算章太炎第一次参与重大事件,书斋里习得的思想开始接受社会的全方位“检阅”,他与张之洞、李鸿章、康有为的几段接触极为深刻影响了他早期的思想轨迹,也为其日后跌跌撞撞走向“排满”革命埋下伏笔。其后,章太炎避地台湾、出走日本,异域体验与异质性文化交流予青年章太炎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明治思潮影响下的台湾,给章太炎的西学想象提供了落地的条件,这意味着章太炎思想一种新面向的展开。此一阶段的考察,不仅要探讨章太炎“自心”意识发迹的萌芽,更重要的是找到思想“所以迹”的原因。其次,是对“学术”与“革命”这两颗思想螺丝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考察“自心”何以解释章太炎思想的内里矛盾,并化解学术与革命之间的屏障,形成鼎革以文的独特思路。章太炎的“排满”革命论来源于早年接受的民族主义思想与现代革命思潮的启发,同时在众多人物、事件的碰撞影响下修改成型。他激烈“排满”,却又不想以“分裂”为代价;他意图塑造强有力的民族主义,但同时又提倡“联合亚洲”的超民族主义;他渴望统一的民族、共和,却又对代议、立宪的现代政治解决手段嗤之以鼻。诸如种种,显示了章太炎革命思想矛盾的面向,惟有从“自心”思想出发,才能发现章太炎对民族、种族、国家的设想,根本出发点在于对自性的强调,对国家中的人及其独立自主性的高扬。章太炎自诩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这是他学术思想复杂多变的表现。章太炎以“国粹”论行走于世,不断论述历史传统、文化根柢、语言文字对种族、民族的重要性。但在《訄书》重订版中他又“自掘根基”,以具有西学内涵的思想重构了“心物”关系。也即,他一方面高举“国粹”大旗,同时积极接受西学;他以儒道诸子学问为根柢,又激烈订孔;他接受现代社会学对世界的认识,但又不安于“文明”、“公理”与“进化”。直至经历“民报”种种变迁后,章太炎学术思想渐次开阔、包容,1916年的《菿汉微言》可作为以“自心”融合、理解矛盾的集大成之作。基于章太炎“自心”的革命、学术立场,我们便能理解,章氏的“革命”与“学术”在表面蔽障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交合的可能性。章太炎之革命与学术区别同年代众多思想家,其原因也在于两者的深度融合。在对章太炎国学、语言文字、历史、文学思想与革命互动作考察后,会发现它们统一在章太炎“自心”思想之下,同时构成章太炎最为独特思想思路。这也是章太炎给予时代最有价值的回答与贡献。最后,阐释章太炎在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史中的意义,特别是其特殊的“自心”思想之价值。鲁迅作为二十世纪最为特殊的文化个体,其与章太炎的交往不单是个案问题,两人在学术、社会的巨大影响,让其成为学案分析史的典型,是定位章太炎不可忽视的坐标。章太炎“学术”与“革命”是其思想的两个面向,同时象征着二十世纪学人在思想思考与生命实感两条路径的独特贡献。“自心”思想最重要的意蕴在对“人”的强调,章太炎不仅启发了“五四精神”,同时下启胡风、钱谷融一脉的人学主义。由此,章太炎凭藉丰厚的思想构建,深刻影响、形塑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风貌,使得“章太炎主义”成为了可能。不管是章太炎早期以“妄想”融合进化论与传统经学,亦或革命全盛时期,用佛学唯识宗发起信心,还是晚期回归历史文化,传统政、法、美、俗,章太炎都不是如表面所示,简单地将对立的“二元”作强行“融合”。“自国”与“自贵其心”的“自心”思想,才是章太炎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自心”思想根植于章太炎的传统学问思想,成长、成熟于与众多外缘文化、革命经历的碰撞、抵牾中,最终成为章太炎思想的本体论、存在论与方法论。“自心”思想是章太炎内心世界与外在现象世界连接的桥梁,也即以“自心”的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此种展现矛盾,又解决矛盾的思路与方式,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中确凿不多见。章太炎的独特思路,作用于同时代的学术、革命思想,同时融进“五四”新文化思潮,给后世带来持续的影响。
其他文献
自然地理环境是形塑各种人类社会类型的基本要素之一。“矿域社会”就是这样一个以地质矿产条件为基础,以矿产开发利用为“核心价值”的特殊社会类型。它是在对矿产形成技术性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配合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精巧设计,所形成一种社会体系。从官私史书、宋人文集笔记、地方志、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以及考古调查报告等材料看,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宋代饶信地区(即饶州、信州)尤其是德兴、铅山
学位
金元鼎革所带来的社会剧变,引发了北方中国政治与文化思想的转型。其中,郝经的学术思想颇能反映出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元初学者之代表。郝经以金代学术为基,融汇两宋理学,在本体论层面独具建树。他以经史之学为根底,以有用之学为标的,重民生而弥合夷夏,是元初汉法推行的有力支持者。同时,郝经在反思金代诗文风气的基础上,以文道并重为务,以性情高古为典范。以此为前提,探讨郝经学术思想中的层次与内容,并厘清各个命题中的
学位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将会变成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而伴随着“基金热”和企业定向招募的频频发生,机构投资者越来越走进人们的视野。机构投资者凭借着突出的人才优势、庞大的资金规模和较高的治理水平,在资本市场中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机构投资者持股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是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展现了都柏林人在殖民暴力、经济衰退、政治腐败、道德瘫痪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孜孜不倦的脱困探索。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创造性的叙述风格和丰富的意蕴是历来无数学者争相研究和解读的对象。笔者认为,乔伊斯对都柏林人困境的展现、探究和求索是乔氏思想主题的重要内容,其思想内容、发展脉络和内在结构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乔氏思想研究既广且深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使环境遭受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峰值,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更好的应对碳减排的挑战,我国政府逐步出台了多方计划和政策,各地方、行业纷纷学习研究、规划和布局,针对具体情况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山西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开发,过去片面地
学位
“洛学”由程颢、程颐两兄弟开创,是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后逐渐成为“中州理学”之专指。在北宋二程、元代许衡、明代薛瑄、曹端的引领下,中州的理学风气甚为浓重。清朝推行“崇儒重道”政策,定理学为官学,为洛学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清初洛学大盛,涌现出“中州八先生”等著名学者。乾嘉时期,汉学发展壮大,理学虽失去学界主导地位,却在豫省各级官员的推动和洛学传统的影响下,占据中州学术主流。清代洛学开山孙奇
学位
立足于梅曾亮的个案研究,并把他放置于桐城派中进行观照,可以使我们对梅曾亮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以及桐城派的发展情况有一番深入的了解。梅曾亮是桐城派传衍中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推动清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其诗文俱佳,文学理论也有独到精当之处,他对桐城派的传播壮大及清代文学的前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学者对他的关注较高,成果较多,但仍存有不少未开垦领域尚待发掘。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有所突破创
学位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段,这一政权更迭过程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政权结束。有明清易代经历的戏曲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认同等方面都受到剧烈震荡,他们对当时政治局势和文化思潮的担忧和反思,多寄托在戏曲创作中,他们的戏曲创作是清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史料、戏曲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资料法、跨学科法等理论方法,探讨明清易代背景下戏曲家的生活境遇
学位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交叉特点显著的新学科。近几十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正在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太空环境的特点,缩短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和玉米)的育种周期,正在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太空环境对植物基因产生影响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证实,太空特有的微重力以及辐射等环境因素会诱变此环境中的农作物种子内的基因发生高频突变。但是如何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在有限条件下有效缩短育
学位
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蒂姆·温顿(Tim Winton 1960—)曾四次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是澳大利亚文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方面,他凭借对西澳大利亚的执着书写以及对环境议题的持续关注收获了诸多赞誉;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对性别气质的颠覆性表现也引发了许多批评。部分学者对温顿的性别书写持批评态度的原因在于: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多聚焦温顿作品中男性或女性人物的共时分析,在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