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文化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是当今全球电影界最引人关注的好莱坞导演之一。这位出生在英国的年轻导演自上世纪末正式进入好莱坞并开始执导电影创作,在迄今为止不足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其先后创作的九部正式影片不仅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电影的叙事结构、哲理内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将"作者电影"和好莱坞工业体制二者的优势完美结合的同时,还通过对作品叙事奇观的呈现和后现代文化特质的思索,恰如其分地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在自己的电影之中,并由此创造了具有诺兰特色且被学界、业界和观众普遍认可的数部经典。这不仅让诺兰赢得了影迷所谓的"卡梅隆(James Cameron)负责革新电影技术,诺兰负责革新电影结构"的极高赞誉,也使得年轻的诺兰和他的九部作品能够在当今电影界占据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因此,我们在系统探讨诺兰电影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以叙事奇观为外在载体、以后现代文化特质为主要内涵、以文化传播的"异托邦"为主要呈现方式的非典型性好莱坞作品。也正是由于对这一逻辑的践行,本文以伟大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所给予诺兰的"好莱坞最后一位电影作者"这一评价语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诺兰电影导演职业生涯历程及其所创作的九部作品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通过叙事母题、道德和身份以及叙事方式、悬念设置等关键点来解读诺兰作品中所呈现的叙事文化。不仅如此,本文还对诺兰电影的文化特质,如后现代主义文化在其作品中的体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等进行剖析,以期能够获得对于诺兰电影更为深刻的全面认知。除此之外,本文还将诺兰电影放置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通过好莱坞电影所潜藏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意识形态暴力等文化基因来审视诺兰的电影作品。当然,本文也没有忘记从中国电影发展的视角来审视诺兰作品,并希望能够从其作品中发掘出能够助力中国电影迅速成长的文化特质,以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贡献些许理论力量。全文共分为以下五部分:绪论部分着重讨论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我们将克里斯托弗·诺兰看作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其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早己使其跻身国际顶级电影导演行列,但是囿于其迄今为止的较短的导演职业生涯,对其电影作品的系统研究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既没有较为全面的专著,也没有深入解读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其他导演相比,对诺兰电影作品研究的期刊文献和硕士学位论文也相当有限,且基本限于对其电影作品叙事方面的探讨。因此,对于诺兰的电影文化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本文以文本分析和专题讨论等为主要途径,通过叙事学、电影史、后现代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等理论手段,深入诺兰电影作品的内部来解读其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文化构建方式。第一章由"电影作者"说起,详细论述"电影作者"一词的由来和发展,并围绕"电影作者"来阐述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会给予诺兰这样的评价以及其和传统意义上"电影作者"之间的异同。对于诺兰来说,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对其日后走上电影导演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章通过梳理诺兰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来为其作品的文化研究奠定基调。当然,本章还将着重论述诺兰九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和故事脉络,毕竟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是其电影文化的主要支撑点。除此之外,诺兰还堪称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做到极佳平衡的电影工匠,他既获得了包括评论家、业界同行和普通观众的广泛认可,又取得了电影史上极好的票房成绩,这在整个电影界都是极为罕见的双重成就。因此,诺兰本人及其电影文化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研究对象。第二章主要阐述诺兰电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叙事奇观。尽管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横空出世为当代电影带来了诸多变化,但电影结构尤其是叙事方式的创新仍然是其作品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存在。在其公映的九部作品中,诺兰将流浪与回家的叙事母题一再重复,并将这一母题放置在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场景中予以呈现,这不仅为他的电影故事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极大地扩展了叙事母体的表现空间。诺兰的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故事人物的精巧设计上。通常来说,诺兰所创造的电影人物既没有明确的现实道德逻辑,也不会获得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尤其是在后一点上,尽管诺兰的电影人物普遍具备多重身份,但这些身份往往呈现出情理之中的错位感,令人难以捉摸。当然,诺兰电影叙事奇观的呈现还主要依赖于其对于叙事本身的极致追求,这既包括有机结合的多重叙事方式和交错设计的繁复悬念,也包含复杂想象与简洁剪辑的完美融合,还涉及到了时间的延异与空间的建构。可以说,诺兰电影的叙事奇观是对电影本身全方位的突破。在涉及电影叙事方面诸多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诺兰的电影不仅实现了作品文化内涵的隐喻、变换和触发,还成为了文化工业时代非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并最终为其电影文化的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诺兰电影的内在文化特质。在本文看来,这些文化特质主要表征为后现代的文化批判,其既可以看作是诺兰电影的主要创作意图,也可被视为诺兰电影的生长基础。本文主要选取了诺兰最具代表性的九部作品(其中将"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看作一个研究对象)来进行深入解读。本文认为,《盗梦空间》体现了二元对立系统的不确定性;"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呈现出难以维续的准则与权威;《记忆碎片》表现出诺兰对于理性至上主义的批判;而《星际穿越》则表达了诺兰对于传统思维模式中同一性的质疑。虽然诺兰电影中充溢着导演对于后现代文化哲理的认同与反思,但却并未使他的电影远离受众,这主要归功于诺兰在电影创作中所展现出的处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关系的巧妙手法,这两种文化形态在诺兰的电影中既相互妥协、又相互成就,最终为影片在艺术与商业上取得双重成就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将诺兰电影视为美式文化传播的"异托邦"——既是对美式文化的充分展现,又是对美式文化的创作和表现,并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包含美式文化特点的另类空间。第四章主要是将诺兰的电影置于跨文化的传播语境中来进行审视。在新媒介与全球化的助力下,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品,只有将其放入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才能折射出更多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由于好莱坞电影与生俱来的与经济和政治的复杂关系,其往往被看作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同义词。因此,包括欧洲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不仅认为好莱坞电影的侵袭会对本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其所包含的美式文化特质还裹挟着意识形态暴力,这一切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从诺兰电影这一角度来看,以其作品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深受世界观众的青睐,就是因为较好地处理了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共通点和以文化主体性为内涵的文化差异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它们达到了真正地"和而不同",并在具体的电影作品中最大化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此外,本章将视线集中在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上,通过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对比,着重分析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靠文化民族主义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较多关注,也创作了数部名留史册的经典电影。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绑架中国电影的主要障碍,其不仅制约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也对中国电影本身荼毒过重。因此,如果从文化软实力的大格局中来看,中国电影必须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找到与世界各国文化接轨的平衡点,只有从这个平衡点出发,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化的传播秩序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还要在叙事艺术与技术上重新审视自己,通过对叙事逻辑和叙事方式的锱铢必较来实现电影作品观赏体验的提升。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文化折扣",并最终成为能够匹敌好莱坞的文化高峰。在结语部分,本文回溯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再次对克里斯托弗·诺兰及其电影作品的存在价值进行了总结与升华,突出说明其对于电影史和电影世界的巨大贡献,肯定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重要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无源北斗卫导/惯导组合导航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组合导航算法模型,并引入模糊逻辑算法对这一模型进行改进,通过监控卡尔曼滤波新息实时调整其噪声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本结构原有的平衡性被打破,资本成本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其资本结构亟待优
海洋开发和反潜战的需求是推动声纳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水声物理、水声信号处理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又促使声纳设计日趋完善。本文介绍声纳技术在进入21世纪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
本文针对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现存的Neor转基因小鼠与人源化IgM抗体五特征小鼠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检测、鉴定保种研究;并进行了普通小鼠不同阶段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的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或脓血便,腹痛或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交替等为主要表现[1]。本病的
分析了地面战斗车辆车载定位导航系统功能仿真需求,建立了车载定位导航系统功能仿真框架,重点研究了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带惯导的组合定位导航系统的功能、算法及其仿真实现,
磁共振成像(Magnet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继CT之后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又一大发展,具有无入侵,实时监控和多维断层X光摄影等特性。临床上,为了提高对软组织的分辨率,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对被考核者值得肯定的方面进行嘉奖,对不足之处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被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世界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行方案.解决好电能质量问题是能源互联网技术能否得以充分发展的关键之一.针对能源互联网中大量存在的非
日本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规制历经了近三十年的沿革,与之伴随的是劳务派遣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对企业用工决策的影响,探究劳务派遣规制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