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问题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量攀升,2014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FDI流入国。跨国公司纷纷以设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分支机构等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跨国交易的复杂性,各国税率的差异,国际税收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的方式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的。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品牌开拓和市场推广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营销性无形资产,而如何确认和衡量归属于这部分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收益、维护我国的税收利益,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无形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内涵也随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外延。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转让定价规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美国国内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以下简称IRS)为平衡税企关系,维护本国利益,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与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也根据国际发展局势,制定了《OECD跨国公司与税务机关转让定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作出相应规定,指导各国在转让定价调整方面的协调与合作。2013年,OECD公布的《关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的修订讨论草案》为无形资产(包括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调整提供了具体指引。我国关于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立法也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介绍了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相关理论,并结合Glaxo案件对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我国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通过研究OECD及其他国家在规范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面的举措和观点,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面临的特殊问题,以期为中国在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法规的构建及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夫妻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问题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而房屋是夫妻财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我国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婚前按揭房
节约能源,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和努力,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和先行者,节能的思想和理念应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大力采用
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变工况的各种情况,讨论热电厂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常见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民主与法制成为当今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如今日益复杂的刑事犯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消除刑讯逼供具有先进性,应确立包括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在内的完备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体系。对于非法实物证据,现今的观点多采用狭义理解,即国家工作人员采用刑讯逼供或者欺骗、引诱、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各种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结合非法实物证据的特有的属性及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构建起既
目的评价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透析前贫血的疗效。方法40个贫血(HB〈11g/dl)的中度CKF糖尿病患者,经静脉给予蔗糖铁,每月200mg铁治疗一年。结果静脉铁补充
借助ANSYS/LS-DYNA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对渐进式大直径空孔螺旋掏槽爆破成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炸药爆炸体积扩展过程中腔体形态变化的直观图形。结果表明:
武汉市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陈世平、李宗华、汪普查、汤晓光、王厚之、黄新、黄河、童秋英
<正> 《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刊登了陆钦同志的《评〈庄子今注今译〉》一文,作者对陈著的长短优劣,作了较为客观的评论。然而该文在指出陈著“值得进一步商讨之处”的具体例子中,对“登极”的解释似更不贴切。陆文认为,陈鼓应先生把“登极”解释为“‘登上屋
针对新时期日本当前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城市住宅能耗的持续增长,人文交流的匮乏3个主要问题,从家庭成员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功能变更,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及创建新型共享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公民的言论自由、知情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同时,网络造谣、传谣也日益猖獗。非法利用网络,谋取私利的群体应运而生。因此,为更好地整治网络环境,稳定社会秩序,需要加强对网络造谣、传谣的刑法规制。  关键词:网络;造谣;传谣;刑法规制  虚假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媒介传播时,其具有的隐蔽性和无限制性的特征,可能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