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周尚汉”:中古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演进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本文研究的便是魏晋隋唐时期“尊周尚汉”思想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第一章围绕东晋末年出现、赵宋初年消亡的“七百之祚”问题展开,探讨“尊周”思想对这一时期兴亡观的影响。汉魏革命后,不少帝王对“传祚无穷”失去信心,他们公开承认“自古无不亡之国”,并不否认本朝国祚会有终结之日。在此背景下,他们不再奢求“传祚无穷”,而是期望本朝能有一个有限而长久的国祚,“七百之祚”便应运而生。“七百之祚”源于“周祚七百”的历史,是以有史可据的最长国祚为本朝的理想国祚。其背后当然有“尊周”思想的因素,但这个因素是通过魏晋以来的时代特征发挥作用的。魏晋时代是门阀贵盛的年代,“祖宗”能很大程度决定时人当下的地位,这使得经典中“天祚明德”、“盛德必百世祀”的思想在时人观念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而魏晋以下,盛行将本朝开国史事描绘为汤武之征,共同的“祖宗之德”决定了他们拥有着共同的“七百之祚”。不过,帝王对“传祚无穷”的信心虽然一度受到冲击,但终究对“传祚无穷”抱有一丝幻想。为了满足他们这一幻想,“七百之祚”借助“有德过历,无德不及期”的思想,获得了沟通有限与无限的桥梁。“七百”虽然有限,但有德的继体之君可以使它得到延长,而延长到极致,便是无穷。通过这一理论发展,“七百之祚”与“传祚无穷”的对立被弱化,进而增强了生命力。但再顽强的生命力也终有消散之日。“七百之祚”的兴盛一直保持到盛唐,中唐以后渐趋衰微,迨至北宋彻底消亡。在此过程中,“盛德必百世祀”因唐宋之变中门阀退出历史舞台而沦为经典中一句普通的论述,取代“七百之祚”的则是时间更久、与“无穷”边界更为模糊的“千龄之祚”。第二章讨论周代疆域、汉代疆域对后世疆域观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北朝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疆域观,一种以“南不过淮、汉”的周代疆域为据,将南朝的统治区域排除出“三代之境”,并由此认为南朝不是“中国”,可以被置之度外;一种以《禹贡》九州为据,认为南方属于九州,不应被置之度外,荆、扬未一即相当于“中国”未一。这两个与“三代之境”有关的疆域观,前者服务于反对南征的“守文”观点,后者服务于有志南下的“统一”观点,二者发生了激烈碰撞。到隋代统一前夕,隋人结合这两种对立的“三代之境”,利用了与周、夏两代疆域相当的“神州/中原”与“九州”概念,主张后者包含前者,应当先统一“神州”,再统一“九州”。前者为北魏的任务,后者则为当代“圣王”——隋文帝的任务。但是这种地理话语有着非常明显的北朝视角,不利于整合南北。于是在隋文帝的基础之上,隋炀帝跳出传统的北朝视角,有限接受南朝关于“三代之境”、“神州”的认知,明确指出南朝不是“东夷”,淡化神州与九州的区别,实现了南北间不同疆域观的整合。此后,随着拓边战争的展开,隋朝的疆域观又有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是否属于“三代之境”已不再是置之度外与征伐讨平的标准。“三代之境”以外,汉代疆域以内的区域,也被看作是“华壤”,应在当代统治之下。在隋代一系列拓边战争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疆域观的因素。迨至唐朝,唐人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隋人的疆域观。一方面,唐人对新辟疆域不再追溯其三代渊源,认为即便未曾为“三代之境”,也不妨碍当朝对其合理行使统治权。另一方面,尽管对于“汉朝疆理”,唐人也循隋朝故迹,执着于收复高丽占据下的汉朝故郡。但随着边疆局势的变化,唐人已渐渐脱离汉朝统治过的“华壤”必须收复的观点,而是着眼于与汉朝疆域的对比,所谓“东不及而西过之”,表现出了对本朝疆域的自信。第三章探讨周、汉官制对隋唐官名改革的影响。隋唐时期,先后共有十一次官名改革,其中有六次创设新官名。在这六批新官名中,尚汉思想呈现曲折增强的趋势。隋炀帝的新官名由袭古类、修饰类、规范类三类官名组成,形成了新的“大业结构”。在此结构中,汉官则在局部的地方官名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无论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太守,还是负监察之责的司隶、刺史,都有着明显效仿汉制的痕迹。唐高宗时期的龙朔官名延续了“大业结构”,但龙朔官名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是袭古类官名中的周官,以及修饰类官名中的星辰类官名。相较隋炀帝时期而言,汉官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武后时期的垂拱、光宅官名,与龙朔官名在结构与改革思路上较为接近,但星辰类官名占比有所下降,这可能是道教在高宗、武后时期的不同地位所致。到了玄宗时期,官名改革出现了重大变化,开元五年之后,玄宗的新官名里再也没有修饰类官名的位置,袭古类官名中的汉官占据了全局性的优势,形成了“以汉为法”的局面,这种局面一方面是非文学出身的宰相在开元五年之后的增加,制约了修饰类官名的使用;另一方面唐人心目中,汉制与周制的异同则使得前者既有资格取代周制,也可以表达周制所不具备的实用内容。官名中的汉官,与《唐六典》、《开元礼》中被附会了的周制一起,分别描绘了唐朝统治的近景与远景,是盛唐气象的一种体现。第四章研究隋唐时期武功、文德之争中,周、汉两朝先后拥有三种不同的形象问题。第一种形象出现在大业年间,隋炀帝在大兴兵事的同时,继承了魏晋以来对“隆周盛汉”的赞美,推崇周、汉两朝的武功。汉代武功因在类型与空间上与隋朝的拓边战争相接近,受到了炀帝重视,被当作事功的标尺。第二种形象出现在贞观年间,此时唐王朝迎来了批判大业之政的高潮,隋炀帝的一系列开边战争也成为唐人批判的重点。与之对应,汉朝的武功与炀帝一样遭受否定。而周代的武功却被唐人区别对待,周宣王被太宗君臣依据“薄伐猃狁”中的“薄伐”一词,赋予了“知止之德”,成为了动用武力有所节制的正面典型。第三种形象出现于盛唐前后,汉代成为唐人推崇的武功典范,周代的武功则遭到忽视。此形象贞观年间已有先声,彼时唐朝一方面亟需恢复隋末战乱所带来的经济、人口损失;另一方面,突厥的内乱使唐朝迅速征服了劲敌,迎来了“君主华夷”的难得良机。这就需要唐人既批判大业之弊,反对穷兵黩武,又要对征伐“远夷”有所保留。为此,太宗君臣提出了“先立功而后守之”、“同迹异心”的理论,为大举“攘夷”拓边保留了余地。这两种理论为唐人重新推崇汉代武功提供了条件。贞观中的先声发展到了盛唐,武功上“汉重周轻”的思想成为主流。这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唐人在文学与非文学语言中大量以“以汉代唐”手法描写当代战争;另一方面,唐人推崇汉代武将,在中唐前期确定的武庙十哲六十四将中,汉朝既占据最多席位,也是唯一入选武将比唐朝多的王朝。虽然周代武功在“武德”层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但除此之外,它已经显得相当单薄了。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使用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津巴布韦在多币种货币体系下的通货膨胀动态,考察了决定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建立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动态的认识上,本文研究表明,汇率(南非兰特兑美元)、预期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粮食价格与南非的通货膨胀是决定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动态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津巴布韦的负通货膨胀时期也纳入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高功率白光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的固态照明器件被视为下一代光源。主流的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是由蓝色芯片和黄色发光YAG:Ce构成的。传统的YAG:Ce荧光粉是与有机树脂混合使用的,但有机树脂的导热系数低,不易耗散大功率激发光源产生的热量,导致发光二极管的热阻低,使用寿命短,甚至在发光二极管中不能正常工作,高导热荧光材料是克服白光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热效应的有效方法。基于YAG:Ce的WLD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领域的研究已处于数据密集型发现的“第四范式”。建筑节能领域亦如此,为了降低建筑用能和由此引发的环境危机,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果。文献是知识的载体,而随着领域文献的飞速增长,领域知识信息变得更加专业化、细分化和复杂化,学者依靠自身认知去掌握整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就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建筑节能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以教材体系等传统形式呈现,是对建筑各功能系统基本节
随着创新活动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企业需要与其他专业化企业开展互补性合作组成功能各异的网络社群生产复杂产品。因此,产业内的竞争由个体间竞争向基于网络的社群间竞争转变。在这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中,企业如何通过网络社群嵌入提升创新绩效成为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分析网络社群嵌入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对于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整合知识基础观、社会网络理论及组织认知理论的相关研究
荒漠草地占新疆草地总面积的46.9%。准噶尔荒漠作为我国唯一受北冰洋气流影响的荒漠,与其他荒漠的气候差异显著,且植被和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大面积分布的3种代表性荒漠植物群系(南缘伊犁绢蒿群系、腹地白梭梭群系和北缘盐生假木贼群系)为对象,通过野外样点调查、室内测定分析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荒漠植物群系的植被、土壤微生物和草地生产力及碳氮储量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分析,明
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培育探索式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适应动态变革的市场环境。由于探索式创新的内在复杂性和特有的高技术难度,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或临时性的简单合作来完成,需要构建内部发明人之间的合作网络,提高实施复杂创新活动的能力,以及在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的敏捷性。同时,国内外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实践证明,知识是企业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积累了大量的发展成果,但近年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的主要因素,也必然会进一步抑制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探索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和路径,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在
随着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联系人的日益增加,用户的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当与不同的社交圈子进行互动时,用户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需承担相应的角色期望和行为规范。而在社交媒体的情境下,用户的社交行为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所有的社交圈子都被并置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混合的朋友圈,所以用户需要同时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与多个社交圈子同时进行互动时,用户就必须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进行切换,从而给用户的社交行
现阶段,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技术升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政府进一步强调和倡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不能简单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视作一个抽象整体,而是要深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内部,考察不同细分模式的特点与作用机理。基于此,论文由合作紧密程度和区域双重维度出发,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划分为区域内交易型协同创新、跨区域交易型协同创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