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脱亚胺酶发酵、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氨酸脱亚胺酶(ADI)为精氨酸脱亚胺酶系(ADS)的组成酶之一。ADS包括ADI、OTC(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CK(氨甲酰磷酸激酶)及其他相关酶或蛋白质,能催化L—精氨酸转化为L—鸟氨酸、二氧化碳、氨,并产生ATP。ADS常见于众多细菌和少数低等真核生物,在不同个体中其生理功能不尽相同。对ADS中ADI的研究最为引人关注。本文以ADI的高酶活发酵与应用为研究目标,对高酶活菌株筛选、ADI发酵过程的培养条件、发酵机理、酶学性质及其中在L—瓜氨酸、L—鸟氨酸、D—精氨酸的酶法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特定的鉴别培养基,并经过大量筛选比较试验,获得1株具有较高ADI活力的菌株(编号为NJ402)。经形态学与培养特性研究,NJ402符合链球菌特点;微量生化鉴定,NJ402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均为阴性,能发酵七叶苷,符合肠球菌基本特点; API-20 STREPT系统检测结果表明NJ402为粪肠球菌。VITEK compact 2自动鉴定仪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证,NJ402为Enterococcus.faecalis,其可信度为99%(高度可信)。考察了斜面低温保藏法、深层液体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甘油低温保藏法以及冻干保藏法等不同保藏方法对NJ402菌体生长与产ADI能力的影响,发现前四种保藏方法均不适合于NJ402产ADI的长期保藏,保藏时间对菌体产ADI的影响比较大。而冻干法保藏的NJ402菌体在测定的时间内,经适当活化后产ADI酶活力及菌体生长能力均无显著差异。粪肠球菌为安全菌株,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能应用于此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与产品制备。 2)通过考察发酵条件对ADI比酶活大小的影响,确定了产ADI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牛肉膏2.5,蛋白胨10,酵母浸膏5,蔗糖15,NaCl3,KH2PO42,MgSO40.01,MnSO40.0025,L—精氨酸15;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5%,培养温度37℃,起始pH 7.5,在500 mL摇瓶中装液量50 mL的条件下培养8-10h可获得最高比酶活2.53 U/mL。通过在不同通风量(Q)条件下搅拌转速(N)与体积溶氧系数(KLa)的回归分析,得到了N、KLa与Q的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KLa=[0.20831n(Q)+0.0084]N,即KLa是通风搅拌强度的函数。经1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NJ402菌体生长与产ADI能力比较稳定,进一步确保了此前所得发酵参数的可靠性。初步讨论了高浓度玉米浆对ADI发酵阻碍作用的机理,发现当L—亮氨酸(Leu)浓度为0.4 g/L时,ADI的比酶活只有0.85 U/mL,仅为对照酶活的35%,当Leu的浓度进一步升高的后,ADI比酶活仍有下降。另外,高浓度的L—天冬氨酸(Asp)对ADI发酵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因此确定了Leu和Asp为ADI表达的两个阻碍物。 3)在ADI产生机理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发酵培养基中有一定量的L—精氨酸时,NJ402菌体生长与ADI发酵是偶联型的。同时也能看出发酵前期菌体生长与发酵环境pH变化的关系,即随着菌体的生长,环境pH下降。菌体生长导致发酵环境pH下降的原因就在于发酵培养基中碳源物质蔗糖的分解代谢产生乳酸所致。而发酵后期,环境pH的上升又与ADI比活力的提高有同步性,说明L—精氨酸代谢能调节发酵环境的pH。当利用外源碱液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pH时,菌体生长与ADI比活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发现较低pH环境有利于ADI的产生,而较高的环境pH时产ADI受阻,进一步说明,NJ402产生ADI代谢L—精氨酸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菌体生长环境的pH变化。 4)NJ402细胞超声破碎液经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ADI纯度提高了2.7倍,活力回收率为90%,得到以ADI为主的蛋白收集。经电泳检测,推测其分子量大约为46 kDa。以粗酶液为基础的酶学性质研究为此后ADI利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NJ402 ADI的最适催化pH环境为6.5。酶在pH 5—8的环境条件下较为稳定。温度变化对ADI的影响较为显著,45℃时酶活力最高,NJ402 ADI热稳定性较好,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NJ402 ADI是L—型脱亚胺酶,具有严格的光学选择性。酶促反应符合简单的米氏方程,ADI在最佳催化条件下对L—精氨酸的米氏常数为1.1 mM,最大反应速度为116 μM/min。NJ402 ADI与大多数文献报道过的ADI-样,是金属依赖性酶,金属螯合剂EDTA对ADI有明显抑制作用。二价金属离子对酶有较大的影响,适当浓度的Mn2+、Mg2+、Co2+对ADI催化活力的促进作用较大。高浓度的Zn2+和Co2+对ADI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L—瓜氨酸对ADI无抑制作用而L—鸟氨酸却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当转化体系中L—鸟氨酸浓度为0.05 M时ADI对L—精氨酸的Ki为12.73 mM,最大反应速度Vmax也只有原来的90%。 5)NJ402菌体用于L—瓜氨酸酶法制备时,需要经过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处理,本文确立了以浓度为0.035%的CTAB为最优处理条件,此时的NJ402菌体催化效率最高,且无L—鸟氨酸的形成。NJ402的催化效率受金属离子的影响,其中0.1 mM的Co2+能提高催化效率约50%;而高浓度的Cu2+和Zn2+对催化效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经考察,几种常见细胞固定化处理中,以海藻酸钠包埋和半透膜固定较为适用于NJ402催化L—瓜氨酸的制备工艺过程。其中半透膜固定处理能极大的延长菌体的使用寿命。在NJ402催化L—瓜氨酸产生过程中,以45℃、pH6.5时催化效率最高。海藻酸钠包埋有利于提高NJ402的热稳定性。在NJ402制备L—瓜氨酸的中试规模条件下,L—精氨酸转化率为100%,L—瓜氨酸收率大于93%,产品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公司AJI药用级标准。 6)通过对酶法制备D—精氨酸及L—鸟氨酸过程中催化条件的研究,确定了NJ402催化L—精氨酸转化所需要的适宜条件为:转化温度37℃,转化液起始pH以7.0为最佳。NJ402菌体经0.015%的CTAB处理后催化效率能有显著提高,且0.1 mMCo2+对催化过程的促进作用明显。研究过程中发现转化体系中高浓度的精氨酸(D—,L—均可)有利于催化效率的提高,由此开发出利用NJ402折分外消旋精氨酸的新工艺,即能在转化体系中获得D—精氨酸,又能提高L—鸟氨酸的产生效率。100 g DL—精氨酸经NJ402固定化柱催化,转化液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最后得D—精氨酸30.3 g,L—鸟氨酸33.1 g,分别为理论收率的60.6%和68.2%,产品质量符合相关企业标准。
其他文献
FSK88是本实验室近年来发现的从多年精心培育的一种植物中提取纯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单体,研究表明它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逆转分化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极微。
电力变压器作为电网中电能转换的关键设备,需要保证其可靠安全运行。为了准确分析变压器在暂态过电压下的运行特性,有必要建立变压器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现有的仿真模型很少能够同时考虑变压器的频变效应和铁芯非线性特性,因此建立一种考虑铁芯非线性效应的变压器宽频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考虑铁芯非线性的变压器宽频建模方法,从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出发,将考虑变压器宽频特性的黑盒模型与
钢管倒棱机是钢管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设备之一,该设备的作用是对钢管的管端进行倒棱加工。近年来钢管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对钢管倒棱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管倒棱机是集机械、
低温可能会发生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其中苗期遭遇低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已有很多报道对控制水稻耐冷性相关的基因或数量性状进行了定位分析,但是到目前
安全是电力系统操作危险性作业的重中之重,在电力系统高压线路的停电检修时,必须遵循停电、验电、挂地,然后开始操作的规定。高压输电线路和高压设备的验电操作必须通过高压验电
现代工业生产中,约70%的动力来源是电动机,而交流异步电动机又是电动机的主流类型;电动机常见故障有匝间短路、轴承故障和转子断条:本文以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转子断条故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嵌入式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研究、提出运算速度快、估计精度高的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方法;开发设计出一套嵌入式转子故障检测系统。在转子故障检测方法方面,从经典的FFT算法的分辨率与采样
mRNA在介导细胞遗传信息由DNA编码的基因转化为功能蛋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工作从IntegratedSequence-StructureDatabase(ISSD)数据库收集到来源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电网容量的日益增大,由绕组故障造成的变压器故障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停电检测花费巨大,而带电检测可以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测出变压器的绕组变形,所以研究变压器绕组变形带电测试方法和装置对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电力变压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的绕组变形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中性点套管末屏注入测量信号的变压器绕组变形
为了奠定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工作的坚实基础,本文建立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平台.该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数据库服务和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
随着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电力技术快速发展,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IBDC)因其具有高频隔离和控制能量双向流动等特点,在高压大功率应用场合展现出巨大技术优势。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仿真和小功率试验样机的研究阶段,对于在大功率应用领域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最为基本的安全稳定性研究较少。另外,双移相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IBDC变换器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