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自80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便以出色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引起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之上。从最初的先锋派代表作家,到新历史主义、新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自觉转型,苏童的写作道路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轨迹和创作发展脉络。八九十年代的先锋叙事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和影视改编,为苏童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他创作成名生涯的高峰。新世纪以来,除了中短篇小说的持续创作,苏童还陆续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却一直反响平平、毁誉参半,直到《河岸》(2009)和《黄雀记》(2013)分别荣获第三界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和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携再次转型后的新作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引起文坛和评论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以苏童新世纪后创作的文本《河岸》与《黄雀记》为切入口,通过对以往作品的整合与梳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艺术的发展和主题内涵的深化三个方面研究作者在新世纪后的文化语境下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探讨人性在生存困境下的迷失和选择,并直视他在这种创作尝试中出现的矛盾和悖论之处,将这种断裂置于先锋文学的发展思潮中去理解和定位其文学价值,反思当代作家如何立足当下时代,在多元的文学潮流中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概括作家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概况,简要呈现苏童以往的创作轨迹和转型脉络,通过对庞杂的苏童研究进行大致梳理后,笔者发现当代评论界对苏童新世纪以来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存在空白之处。正文部分是对苏童创作现状的横向展示,第一章立足于作者笔下的三大人物类型,“香椿树街”少年形象、“红粉”女性形象和“枫杨树乡”系列父辈形象,分析苏童在当下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相比于以往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和发展;第二章在人物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作家创作风格和叙事技巧的转变,笔者分别从叙事背景、语言风格和情感节奏三个变动最为明显的方面,探讨作者是如何“改变自己讲故事的方式”;第三章由浅及深地剖析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对人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从成长的烦恼、人性的欲望、人生的孤独和历史的虚无这四个层面总结出苏童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对原有主题的深化和延伸,发现他在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去努力贴近真实的生活后,对人性和文化的不懈坚守;在最后一章中,笔者直面当下评论界对苏童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批判和争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全面阐释,认为在作家新世纪以来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确实存在情节的断裂和主题的指向不明。将创作中的矛盾之处置于整个先锋文学思潮中去理解和分析,反思优秀的作家如何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保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实现自身的突破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