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涌入城市,并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呼。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农民工提供的相对廉价的劳动。他们不仅满足了企业对体力型劳动者的需要,而且也向普通家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亿人,他们是我国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工的规模增长和经济贡献形成对比的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权益的完整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维护。一方面,全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4年人社部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在总量为2.7亿人的全部农民工中只有5472万人加入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也成为农民工参保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的政策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流动就业带来的养老保险转续需要,但仍然未能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农民工在其流动就业过程中仍然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养老保险成本。系统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设计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续路径,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工农利益格局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市场效率;从微观层面来看,设计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续路径,有利于维护农民工流动就业过程中的养老保险权益,确保农民工退休生活的基本需要,并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借鉴。本文提出基于领取系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职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保)和当前养老保险转续政策中关于最低缴费年限15年的规定为出发点,结合最低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在养老保险城乡转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与现行基础养老金计算方法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构建领取系数模型,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和相适性分析论证领取系数模型的合理性,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基于领取系数的城乡转续路径具有激励因素,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具有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且有利于城乡统筹。全文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创新和不足。第2章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二元经济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城乡养老保险均等化理论、社会公平理论、养老保险便携性理论和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各个理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回答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的理论依据。第3章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城乡转续政策及评价。具体分析农民工及其养老保险现状,探讨其流动性特征与养老保险关系的矛盾,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重点讨论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政策的福利评价。第4章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的设计。探讨转续路径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并在综合比较学术界主要转续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转续路径。重点探讨转续路径的关键要素及主要内容,提出基础养老金领取系数以及法定最低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的领取系数模型。第5章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养老金水平分析、收入再分配分析、便携性分析和福利改进分析等,对转续路径进行实证性评价,阐明转续路径的合理性。福利改进分析主要包括个体福利改进和社会福利改进。个体福利改进包括农民工城乡流动就业时基础养老金无损、收入替代和消费补偿;社会福利改进包括基础养老金城乡差距缩小和减少贫困。第6章是转续路径的城乡统筹相适性分析。进一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转续路径,在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趋势下考察转续路径的城乡统筹相适性,分别对相适性进行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通过博弈分析,阐明本文设计的转续路径是博弈双方的均衡结果,转续路径达成了城乡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分析转续路径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模拟计算养老金水平,并结合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第7章是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即转续路径具有激励因素、符合公平原则、有利于城乡统筹、具有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等;结合全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提出完善转续政策,保护养老权益;加强平台建设,夯实转续基础;加快制度调整,促进城乡统筹;维护劳动权益,提高参保能力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