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有3.5亿至4亿的慢性HBV感染者。我国是全世界HBV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人数约为9300万。HBV慢性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损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严重肝脏疾病。目前,由于慢性HBV感染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所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为100万/年。虽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各国家对HBV致病性研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手段仍不理想。HBV核心启动子区(EnhancerII/BCP/PC region)及前S区(preS region)的核苷酸突变是慢乙肝患者进展为慢性肝损害、肝硬化、肝癌的可能原因之一,同时血清中病毒载量高、乙肝病毒C基因型及血清e抗原阳性等人体血清学特征也可能显著增加终末期肝病的患病风险。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多,可能说明我国居民的宿主遗传因素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关系密切;我国乙肝患者分布地区有差异,可能说明环境因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LA-DQ属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cell,HLA)II类分子,负责细胞外抗原递呈,是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和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由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激活感染者机体免疫系统,引起非可控性炎症,而病毒本身又在机体免疫选择的压力下产生适应性进化,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甚至促进细胞恶变,因此研究HLA-DQ遗传多态性、乙肝病毒突变及二者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病中的相互作用,对明确乙肝病毒在体内清除或慢性化的致病机制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分析HLA-DQ两个位点rs2856718、rs927531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否影响乙肝病毒清除、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分析HLA-DQ SNP基因型分布及性别分布是否与HBV突变频率相关,以及HLA-DQ基因型及乙肝病毒突变的交互作用是否影响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342例健康者、327例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611例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34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以及1531例乙肝后肝癌患者。采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法对HLA-DQ两个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基因组的EnhII/BCP/PC和preS两区并进行核苷酸测序;采用MEGA5.0将样本HBV序列与野生型序列进行比对以获得病毒突变;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HLA-DQ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2-相关疾病的关系、hla-dq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病毒突变频率的关系,并分析hla-dq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病毒突变的交互作用对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影响。研究结果:1、hla-dq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相关肝病的关系(1)hla-dq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关系由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影响分析结果,我们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基础上,得出rs2856718和rs9275319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均可显著降低健康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的风险(rs2856718ag:aor=0.81,95%ci=0.69-0.95,p=0.009;ag+gg:aor=0.83,95%ci=0.71-0.96,p=0.015;rs9275319ag:aor=0.69,95%ci=0.58-0.83,p=4.56×10-5;ag+gg:aor=0.70,95%ci=0.59-0.84,p=5.87×10-5);当以乙肝病毒清除者作为对照时,未发现rs2856718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关系,而rs9275319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能显著增加乙肝病毒的清除,降低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ag:aor=0.63,95%ci=0.47-0.85,p=0.003;ag+gg:aor=0.65,95%ci=0.48-0.87,p=0.003)。将所有样本进行基因型及性别分层后,无论是以健康人还是乙肝病毒清除者作对照,rs9275319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均可在男性人群及基因型c人群中显著增加乙肝病毒清除,降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2)hla-dq基因多态性和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rs2856718的基因型gg及显性模型(ag+gg)可显著增加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患者的风险(gg:or=1.52,95%ci=1.17-1.97,p=0.002;ag+gg:or=1.27,95%ci=1.04-1.54,p=0.017),该位点变异型显性模型(ag+gg)可显著降低健康者、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肝硬化患者发生乙肝后肝癌的风险。将hbv感染者进行基因型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2856718g等位基因与肝癌的关系较基因型b感染者更为明显;进行性别分层后,男性中的分析结果和在未进行分层的总体人群中结论一致,而在女性中二者则无相关性。rs9275319能降低非hbv感染人群的发病风险(ag,aor=0.68,95%ci=0.57-0.82,p=5.76×10-5;ag+gg,aor=0.70,95%ci=0.58-0.84,p=9.49×10-5),但与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均无显著关联。2、hla-dq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突变频率的关系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2856718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可显著增加a1726c(肝硬化危险性、肝癌保护性突变)的突变频率,rs9275319的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preS1启动子突变的频率。在基因型B感染者中,未发现HLA-DQ基因多态性和HBV突变频率存在统计学关联。3、HLA-DQ基因多态性与HBV突变的交互作用对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1)HLA-DQ基因多态性和HBV突变的交互作用对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的影响在基因型B感染者中,rs2856718的显性模型(AG+GG)和G1652A(肝硬化危险性HBV突变)在乙肝后肝硬化的发展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OR=6.28,95%CI=1.14-34.59,P=0.035),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肝硬化的发生;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2856718的显性模型(AG+GG)和T1753V(肝硬化危险性HBV突变)存在显著的拮抗性交互作用(AOR=0.26,95%CI=0.09-0.78,P=0.016),二者的共同作用降低了肝硬化的发生风险。(2)HLA-DQ基因多态性和HBV突变的交互作用在对乙肝后肝癌发生的影响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2856718的AG基因型与C1673T存在显著的拮抗性交互作用,可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AOR=2.80,95%CI=1.02-7.66,P=0.045);rs2856718的显性模型(AG+GG)和A1846T(肝癌危险性HBV突变)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拮抗性交互作用,降低了肝癌的发生风险(AOR=0.53,95%CI=0.29-0.98,P=0.042);在基因型B中,rs2856718的显性基因型(AG+GG)与T1673C(HCC危险性HBV突变)存在协同性交互作用,可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AOR=0.25,95%CI=0.07-0.93,P=0.039)。结论:1、rs2856718的突变基因型可降低HBV慢性感染的风险,同时还可促使慢乙肝向肝硬化转归,降低肝癌的发生;rs9275319的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增加乙肝病毒的清除,降低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风险.2、HLA-DQ SNP和乙肝相关肝病的关系在HBV C基因型比B基因型明显,在男性人群中较女性人群中明显。3、HLA-DQ SNP可影响HBV的核苷酸突变频率,二者在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