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CO2多相混合物制备及灭火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cc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火灾是一种严重的矿山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安全及资源损失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液氮与液态二氧化碳混合制备干冰颗粒组成气-液-固三相混合物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对煤炭自燃火灾的灭火性能进行研究。首先,理论研究了液氮和液态二氧化碳深冷制备干冰颗粒的成核、结晶机理与动力学。通过PR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混合规则,进行气-固平衡计算,得出较为准确的CO2凝华温度方程;在N2-CO2的二元混合系中,CO2凝华温度与CO2浓度和系统压力成正比,均相成核过程中气相与固相之间的吉布斯自由能差作为气-固相变的驱动力,使得气态二氧化碳凝华生成固体干冰小颗粒;通过经典成核理论,得出CO2成核率的关联式及干冰晶体的生成和成长规律。其次,通过自建干冰制备系统实验台与可视化CO2相变特征测试,分析不同注输比例、不同管路夹角及不同长度管路混合时管内压力及温度变化情况,分析了其相态变化及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注输浓度增大,液氮注输流量增大,管路夹角增大,管路长度减小时,凝华温度相应增大,凝华发生时间提前,凝华量增多,更容易生成干冰小颗粒。随着气流流动,管路中凝华层厚度增加并不断向管路上部扩散,在喷射动力液氮的流动携带下喷出雪花状的干冰颗粒。再次,通过fluent软件对N2-CO2在不同比例及不同管路类型中的混合特性进行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2与CO2比例及管路夹角的增大,流体流速增大,温度下降速率加快,管路中干冰生成体积分数增多,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后,通过高温松散煤体降温灭火实验,得到不同压注流量下实验箱中不同测点温度、CO、O2等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LN2提供低温冷源的作用下,CO2在管道传输过程中与LN2混合,以气-固-液三相形式注入实验箱,迅速发生相变,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气态CO2吸收大量热量,箱体中空气和煤体温度迅速下降,大流量注入时防灭火性能更佳。通过对比单独注入LN2和LCO2的防灭火效果,得出惰气浆液防灭火技术兼具LN2和LCO2防灭火优点,降温降氧效果显著,防灭火效果优于LN2和LCO2。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气候变化,对区域及全球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东亚季风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与青藏高原的垂直形变密切相关,在其驱动下造成西北地区黄土开始沉积、亚洲内陆的持续干旱化、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垂直形变速率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气候演变和大陆碰撞的机理,对气象学、地质学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卫星重力数据、水文模型、湖泊
我国工业体系的稳定运行依赖着煤炭资源,近年来随着东部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生产中心已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煤炭开采强度变大、开采深度变深,这使得我们需要面临一些诸如动力灾害、水害、煤层自燃和瓦斯突出等开采难题,其中瓦斯突出造成的灾害尤为严重,故在三软煤层矿井开展采空区覆岩裂隙场演化的研究进而来指导瓦斯矿井的瓦斯抽采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采用了物理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来确定工作面覆岩
储层油气性的判别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核心环节,准确划分油层、水层和干层是制定石油开采方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储层地质赋存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划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得储层油气性的判别与划分极为困难,也降低了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效率。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现场观测资料,综合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和实测验证等方法,对储层油气性的判别及划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选取
煤自燃的发生严重威胁着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安全以及经济发展,被称为全球性的灾难。重力热管内部工质的两相流动可提取煤自燃产生的热量,降低煤堆温度,从而实现煤自燃的“绿色”治理。本文借助标准正交表设计关于工质种类(Al2O3-H2O纳米流体,CuO-H2O纳米流体及TiO2-H2O纳米流体),充液率(15%,25%,35%),长径比(16,11,8.5)的9根重力热管,探究重力热管应用于不同煤堆温度(7
“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西藏拉洛水库、川藏铁路及沿边铁路等重点项目需留驻或穿越季冻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季冻区岩体内富含的节理、裂隙和孔隙等宏微观缺陷的损伤劣化将削弱岩体结构稳定性,甚至导致岩体工程冻害发生。注浆是有效加固节理裂隙提高岩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注浆固结体物理力学特性对完善岩体注浆加固理论、保障季冻区岩体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注浆固结体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底板水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陷落柱突水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颗粒迁移下陷落柱内部孔隙变化特征明显,研究回采过程中陷落柱的渗透特性和突水行为,对更为全面地了解陷落柱突水机理、防治陷落柱突水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从陷落柱突水问题入手,以陷落柱充填物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颗粒迁移的条件下,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伴有颗粒迁移
神东矿区上湾煤矿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是目前世界上采高最大的综采工作面。该工作面大型机械设备多,采场环境更为复杂,光线灰暗,设备运转噪声大,设备操作人员视线、听力受阻,现场作业人员潜在安全风险大。建立完善有效的人员-设备-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对实现8.8m超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综采工作面的综合安全保障问题,面向综采工作面特定区域,依托神东信息化平台,对上湾矿超大采高综采工作
声学超材料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周期性亚波长结构材料,可以实现自然结构所不具备的奇异特性,如声隐身、超透镜、超常传输等。类似于电磁波中的负等效参数超材料,声学超材料具有负等效弹性模量和负等效质量密度特性,单负或双负声学超材料也是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数双负声学超材料是通过在不同的结构单元中引入多种谐振形式,利用偶极谐振和单极谐振的耦合实现的双负特性的,但还存在结构复杂、谐振频带窄,双负频带单一等问题
西部黄土覆盖区是我国煤炭主要产地,黄土矿区复杂的地形因素对开采沉陷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多工作面综放开采条件下所留设的工作面间隔煤柱对地表沉陷特征也产生重要影响,导致黄土矿区开采沉陷规律十分复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资料支持,学术界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选择典型黄土沟壑区彬长文家坡煤矿和大佛寺煤矿为研究区,利用地表移动实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土工试验等方法,针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过快的城市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地、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城市扩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现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时序、动态监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形态变化成为可能。本文考虑到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存在背景噪声、异常值及年际数据不连续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校正,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校正后的NPP/VIIRS灯光数据和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