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同的哲学理论启发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同的思路与立场会有不同的阐释和结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一种改造人、塑造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将基于“主体-主体”结构的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缺陷的同时,其局限性也突出表现出来:既不能科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关系,又忽视了客体对交往主体的限制,使交往仅仅成为主体际的行为,使认识走向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唯心倾向。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从“主体—主体”后现代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的“人对物的教育”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语境中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生成与发展,分为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四个阶段: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基点;交往实践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状态;交往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样式;交往实践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初步确立了交往实践观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是涉及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交往实践活动。当运用交往实践观去研究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我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现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要充分认识交往实践观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人的生成性存在和发展的高度,把交往实践活动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关系的本质,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关系的链式结构,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关系的价值旨趣;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应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即价值引领场、心灵对话场、道德体验场、理解共识场;阐释了交往实践观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要内涵及基本特征,并从实现条件、内容取向、方法定位、目标达成等方面考察了交往实践观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