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qinchuanhe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紫杉醇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后,人类对紫杉醇的需求就在不断的增加,世界各地都在大量的人工种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因其枝叶中紫杉醇含量高而在我国南方得到广泛的种植,仅福建省明溪县就已经种植200多公顷。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大面积红豆杉纯林连片栽培,使红豆杉生境不断恶化,炭疽病也在逐年加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缺乏对该病害在我省的发生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的了解,使该病害的防治工作受到了限制。为此,本论文对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病株的空间分布、病害的综合防治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 1.红豆杉炭疽病症状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主要危害红豆杉的叶和嫩梢,叶片尤为严重。叶片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后扩大成黑褐色圆斑,潮湿时在叶片正面产生橘红色粘质小点,干燥时转变为黑色;若嫩梢染病则在嫩梢顶芽以下3~10cm处的茎叶发病,茎上先出现黑褐色小点,下陷,后病斑沿茎一周扩展,绕茎后病部以上枯死,潮湿时轮生橘红色粘质小点,后变为黑色。 2.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原菌菌丝在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7;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自然散光最有利于产孢;对碳源的利用,葡萄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牛肉浸膏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6;RH在7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76.18%;RH低于60%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3.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该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在落叶或残留于树上的病叶组织中越冬。该病害在5月初以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为风雨传播,于5月下旬开始表现病症,11月病害停止发展;发病的高峰期一般在7~9月份。不同的的立地条件、林冠层、树龄对病害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上坡林分、林分边缘的红豆杉发病均较重,林冠下层感病较重,1年生幼苗发病最重。 4.病株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聚集度指数测定、Iwao的回归法和Taylor’s幂法则模型分析,结果一致表明: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病株在林间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5.病害的综合防治 在室内药效测定中,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孢子萌发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东北东部山区具有地带性特征的顶级群落,目前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工作刻不容缓,为了快速高效地将次生林恢复成为近顶级群落的红松阔叶混
本文以河南省灵宝枣区为研究材料,进行了山地枣树综合丰产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营养诊断得出灵宝枣区丰产园和低产园枣叶片和土壤中氮、磷、钾营
在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部,坐落着—片千峰万壑相隔的洁净世界,那就是素有“皇冠明珠”美誉,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之称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什
本文从绿化指标、植物应用、种植结构以及绿地景观物种多样性与绿地景观格局指数等多方面对涟钢工业区的绿地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涟钢工业区绿地率18.63%,略
城市公园绿地不但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还能绿化、美化和香化城市环境,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人们在景观优美的绿地中可以放松心情、调节自
本试验通过测定设置沙柳沙障的沙丘和对照样地(未设沙障)的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全氮、全磷酸碱度等理化指标,研究沙柳沙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置
本文首次研究了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杀螨活力。银杏外种皮干粉的90%乙醇粗提膏对柑桔全爪螨具有强烈的杀灭活性(LC_(50)=48.3mg/L,LC_(90)=94.1mg/L),而且90%乙醇粗提膏的得率高达20.4%。干粉的水提物则表现出基本没有杀螨活性(LC_(50)=5295mg/L,LC_(90)=29139mg/L)。对乙醇粗膏进行索氏提取分段,得出粗膏中的杀螨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弱极性的6
泥石流灾害是公认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因其具有冲击性、偶然性、爆发性致使其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然而西南地区地质环境复杂,是滑坡泥石
越冬是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一直制约着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的越冬技术在国内还基本处在起步阶段,在这方面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