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早期菊石形态学分析初探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晚二叠世共有2个目,8个超科,18个科,64个属,160个种。遍布我国南部各省、自治区。长兴期菊石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阶段性明显。   菊石所在的地层从下至上主要为:   吴家坪期地层:吴家坪组(吴家坪灰岩),龙潭组(广义),乐平组。   长兴期地层:长兴组,合山组上部/长兴组与大隆组,铁佛山组,泡水组,巢县组,雁石组。   早三叠世早期地层: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   本文以长兴期菊石为主体,兼顾吴家坪晚期与早三叠世早期的属种,对华南地区这一时期菊石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做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力图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式表现出这一时期的菊石特征和变化趋势,从而以古生物学形态功能分析的方法还原长兴期的菊石生活形态。   主要计算参数有:   (1)壳体的大小。用壳径(d)表示。对于晚二叠世末其他生物门类中普遍出现的小型化趋势而言,菊石的大小统计将具有重要的对比意义。   (2)脐部的大小。用脐径(u)表示,反应脐部的发育程度。脐径与壳径的比值(u/d)可以体现脐的发育程度,数值越小,表示旋壳更近于内卷,越适宜游泳和深水(远洋)生活。   (3)壳体厚度。因为标本保存的情况,不是每个标本都是能够显示其完整的腹部特征的。现仅选用模式种的标本来测量其腹部的宽度作为壳体厚度。厚度越大,相应的标本更趋于球状。根据水槽实验,扁平的模型,在水中运动的阻力也就越小,即越适合于快速游泳和深水(远洋)生活。   (4)菊石的表面纹饰。根据瘤与肋等纹饰的发育情况,大体可以以一个旋环中包含的肋瘤个数、两个相同纹饰之间的平均间距、瘤或者粗肋突出侧面表面的相对高度等来分类对比,为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提供依据。   具体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从纵向来说,各个时期的菊石都有自己的特点:   吴家坪期的菊石种属分异度比较低,分布范围相对较狭窄,个体偏小。表面光滑,纹饰较浅,形态上以突出的脐缘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都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峰值,对应着当时普遍发育的两个科,它们彼此间同时发展。长兴期的菊石丰度分异度均较高,分布范围也较广,尤其是晚长兴期华南范围内几乎有海相沉积的地层都有菊石化石的分布。形态学上变化较大,主要以,半外卷至外卷为主,肋瘤发育,个体相对较大,各个参数的峰值范围都比较宽缓。   早三叠世早期的菊石丰度与分异度都很低,个体很小,近内卷,壳饰不发育或很浅,以半内卷的表面光滑、流线型良好的形貌为特征,种属单一,体现了PTB大绝灭过后海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   (2)横向上鉴于吴家坪期与长兴期华南菊石的形态学特征与地理分布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两个阶段的菊石群之间的遗传演化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似乎迁徙的可能性会相对较大一些。
其他文献
在早古生代,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重要的地体拼合和洋陆转换过程,发生了多期次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以及走滑剪切运动。本文选择东昆仑造山带格尔木以西的大灶火沟地区为研究区
目的:分析不同年限西洋参根际及对照土壤样品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和组成的变化,揭示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差异,在Biolog生态培
新生代以来亚洲大陆南缘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古纬度迁移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构造演化形式的基础,也是评估高原隆升的古气候、古环境效应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关于雅鲁
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下白垩统热河群产出了多件保存较为完整的无尾两栖类标本。它们不仅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河生物群的研究热点之一,也为世界晚中生代无尾类的研究提
本世纪初,美国构造地质学家在“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研讨会上提出了超越板块构造理论,并将流变学作为新世纪超越板块研究的重点,从此,流变学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入
一、把握“三性”,把中间状态村党支部建设工作摆上日程 1、着眼解决中间状态村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握加强中间状态村党支部建设的紧迫性。通过调查发现,中间状态村的共同特点
论文对华北北缘汉诺坝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橄榄岩、辉石岩及麻粒岩类捕掳体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讨该区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干部制度改革加快步伐,必须进一步明确面向新世纪的改革目标和任务 干部制度改革二十年中取得的明显成效,为这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扎实的基
褶皱-冲断带是板块汇聚带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以强烈的侧向挤压变形为特征。前人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物理模拟等方法,对其变形机制与演化问题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随着计算机
海洋生产力反映了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利用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能力。海洋生产力的变化伴随着全球生物地化循环网的改变,尤其通过改变全球碳循环进而影响着地球生命史三十亿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