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MRI技术观测儿童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形态、位置及演变规律等,与在X线中出现的时间进行对比性研究。期望获得骨化中心在MRI下的正常表现及演变规律,寻求判定骨骺发育异常的标志,有助于骨骺损伤的临床诊断,也可作为MRI骨龄测定的新标志。方法:随机观测57名5~9岁健康男孩志愿者,按年龄分成5个年龄组,从5岁组到9岁组,其中5岁组9名、6岁组12名、7岁组14名、8岁组14名、9岁组8人,共57人每个年龄组的儿童均满周岁。每组儿童分别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及CR机检测右腕关节。MRI检测采用FLASH2d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参数如下:TR 669ms,TE 11ms, Flip angle 60度。层间距0 mm。层厚3.0 mm,扫描层数14~18层不等,扫描矩阵为307 X 512,4次信号采集。用肢体线圈包绕右腕关节及手,前臂旋前位(手心朝下),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右腕关节。CR检查的投射条件为管电压60KV,电流强度6~8mA,曝光时间1.5s左右,胶片距离50cm,被检儿童拍摄右腕后前位及侧位X线片。阅片,观测尺骨远端在MRI及X线片下的特点,找出不同表现。统计每个年龄阶段X线下骨化中心出现的百分数,当该组骨化中心出现例数>50%时,此年龄即做为该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结果:5岁组右腕后前位及侧位X线片上均未见尺骨远端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同时MRI冠状位及矢状位,尺骨远端的骺软骨表现为高信号,干骺端为低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上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形状似成人,可见尺骨茎突和尺骨头。6岁组尺骨远端X线片上均未发现次级骨化中心,其MRI表现同5岁组。7岁组有21.4%(3例)X线片上尺骨远端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呈粟粒样,位置与桡骨远端干骺端平齐;其在MRI上表现:骨化中心呈粟粒样低信号表现,位于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中,位置轴位上偏向干骺端;有2例X线片上尺骨远端未出现骨化中心,但在MRI上,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中出现了一条低信号表现的线状影,此阴影与干骺端大略平行。其余9例X线片及MRI上均未出现骨化中心。8岁组有57.1%(8例)X线片上尺骨远端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其在MRI上表现同7岁组,但骨化中心面积较7岁组增大,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即生长板区呈两个信号带:环骨化中心的高信号带和靠近干骺端的低信号带;有4例X线片上未出现骨化中心,但在MRI上,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中出现了一条低信号表现的线状影;其余2例X线片及MRI上均未见骨化中心。9岁组有87.5%(7例)X线片上尺骨远端全部出现骨化中心,骨化中心呈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可区分尺骨头和尺骨茎突;MRI上骨化中心的形状似X线片,呈低信号的宽带状,骨化中心周围的高信号骺软骨厚度较7岁、8岁组明显变薄。1例X线片上未出现骨化中心,MRI片上,尺骨远端表现为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结论:1.尺骨远端骺软骨在MRI下呈高信号表现,外形近似于成熟的尺骨远端,骺软骨在X线下不显影;2.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最初在MRI下呈一条低信号表现的临时钙化带,临时钙化带在X线下不显影。因此,MRI较X线能更早的观测到尺骨远端骨化中心。又因为一条完整的临时钙化带提示正常的软骨内成骨,所以为我们研究儿童早期软骨发育,及判断骨骺发育异常提供了重要依据。3.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后在MRI下呈粟粒状的低信号表现,位置靠近干骺端,并非骺软骨中央,X线下骨化中心表现一粟粒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