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应用经会阴超声对前盆腔脏器脱垂进行量化评估,提取再生育妇女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与盆腔脏器脱垂之间的作用关系,为临床加强二次分娩产前盆底功能康复、预防产后前盆腔脏器脱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进行产后6-8周盆底超声检查的二次经阴道分娩产妇296例,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104例,纳入本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既往首次分娩后均在我院进行过盆底超声检查,且均能按要求完成最大有效Valsalva动作。应用经会阴超声获取盆底正中矢状面二维图像,测量静息状态及最大有效Valsalva状态下膀胱后壁最低点或膀胱颈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并根据前盆腔脏器脱垂的超声量化评估标准对其进行分度。获取产妇首次分娩后盆底超声测量资料,并将两次盆底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第二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程度是否较首次分娩后加重将受检者分为加重组和未加重组。同时,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产科情况、新生儿情况以及盆底康复情况等相关影响因素资料,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究以上因素对二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的作用及影响大小。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二次经阴道分娩产妇104例,其中加重组46例(44.23%),未加重组58例(55.77%)。在纳入分析的14个因素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6个因素与二次经阴道分娩后前盆腔脏器的脱垂程度加重密切相关,分别为:首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妊娠间隔时间、二胎出生头围、出生体重、盆底康复治疗史、会阴侧切或撕裂次数。将其他因素纳入进行调整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妊娠间隔时间(OR=3.209)、盆底康复治疗史(OR=0.329)、二胎出生头围(OR=1.628)、首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情况(OR=0.932)。回归模型显示,首次分娩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可使二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的加重风险降低67.1%;妊娠间隔大于24 个月的二次经阴道分娩妇女产后早期发生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的风险是妊娠间隔小于24个月妇女的3.419倍;胎儿出生头围每增加1cm,发生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的风险增加1.628倍。拟合度检验显示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预测有一定准确性。 【结论】 1. 盆底超声可对前盆腔解剖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有利于评估并追踪再生育妇女前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的变化。 2. 二次经阴道分娩产妇中,产后6~8周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与妊娠相隔时间、二胎新生儿头围大小、首次分娩后前盆腔脏器脱垂情况以及是否接受过盆底康复治疗 4 个因素密切相关。 3. 产妇在首次分娩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有利于二胎分娩前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有二胎意愿的妇女应尽量缩短妊娠间隔时间以降低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的风险,但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8个月。 4. 对于高龄、肥胖以及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应注意控制孕期体重的增长,以预防因胎儿头围过大造成前盆腔脏器脱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