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田土壤微生物驱动N2O生成机制

来源 :吉林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06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二氮(N2O)作为一种强力的温室气体(GHG),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其100年的变暖潜力约为二氧化碳(CO2)的298倍,并且它在平流层臭氧的消耗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生态系统约占全球N2O排放量的16%,其中至少有40%可归因于农业土壤中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中国北方的旱地农业土壤位于连接昆仑山、秦岭和淮河的线路以北的地区。根据土壤性质、降水量和农业管理实践的差异,可以在中国的这一地区确定三个主要的分区,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业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大部分增加归因于农业用地的扩大和肥料使用的增加。中国北方的旱地农业土壤是N2O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的总排放量占中国农田N2O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54%)。因此,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农田土壤中微生物驱动的N2O生成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中N2O产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对于淮北平原等南部边缘地区N2O排放的研究较少。为了全面揭示我国北方地区农田土壤中N2O产生的时空分布,本研究选取了吉林省安图市(夏季)、河北省衡水市(夏季)、甘肃省白银市(夏季)和安徽省亳州市(冬夏两季)垂向2 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乙炔抑制法测定与N2O产生的相关速率,并结合15N-18O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宏基因测序技术,探讨了农田土壤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N2O产生途径的演替、微生物驱动机制和环境效应。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中国北方农田土壤的N2O产生潜势表现出强烈的的空间异质性。甘肃土壤的N2O产生潜势最高(0.800±0.159)ng·g-1·h-1,显著高于吉林(0.250±0.032ng·g-1·h-1)、河北(0.310±0.069 ng·g-1·h-1)和安徽土壤(0.057±0.009 ng·g-1·h-1)。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ND)是北方农田土壤中N2O产生的主要过程,分别占94.05%±5.95%,54.33%±12.34%。表层土壤是农田土壤N2O产生的热点区域,贡献了垂向深度上65.16%的N2O产生。土壤含水率、p H和TOM是引起北方农田土壤N2O空间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2、中国北方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遗传组成均是细菌域的微生物占主导。在门的分类水平上,Proteobacteria是北方农田表层土壤中最丰富的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在纲的分类水平上,Actinomycetia、Bet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ia、Acidobacteriia为主要的优势菌纲。Beta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ia与N2O产生和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和p H值是解释氮循环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3、在淮北农田土壤中,硝化和ND过程主导了土壤中N2O的产生。在垂向尺度上,表层土壤是N2O产生的热点区域。在40cm深度以下,土壤几乎不产生N2O。这种垂向分布受环境因素含水率、p H和TN含量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土壤冬季仍然持续产生N2O,且冬季土壤N2O产生潜势(0.198±0.007 ng N g-1h-1)高出夏季土壤(0.057±0.009 ng N g-1h-1)一个数量级。水热条件的协同作用导致了淮北农田土壤N2O产量的季节性分布。相比于季节,土壤深度变化对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更大。功能基因hao、nir K和nor B是预测淮北农田土壤N2O产生的关键因子。淮北农田土壤中,Actinomycetia Bet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为主要的优势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ates、Flavobacteriia、Acidobacteriia、Synechococcales、Bacteroidia、Planctomycetia、Verrucomicrobia对N2O产生潜势有着较大贡献。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北方三大农耕平原的微生物驱动N2O生成机制,明确了农田土壤中N2O的具体来源和影响因子,并强调了冬季农田土壤中N2O的产生不容忽视,为农业温室气体的合理减排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预科生是高等院校的特殊群体,加强预科生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部分预科生不够重视文化学习、团结协作意识不强、自信心不足等实际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实施了“高中管理+大学育人”工作模式、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学习指导、加强宿舍与教室管理、开展人文关怀等工作路径,以期提高预科生教育管理质量。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建筑面积持续扩建,在供暖季北方严寒地区的碳排放与集中供热的负荷需求成正比的逐年递增,与国家倡导的低碳环保发展矛盾也日益显著,因此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投入是解决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电辅热储热水箱和吸收式热泵组合的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添置到传统换热站中进行改造,该系统综合利用传统热能与分布式清洁能源共同运营,满足热用户在负
学位
随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人民对冬季供暖的期望逐渐从满足基本供热需求转变为追求更舒适的供暖效果,但由于我国集中供热起步较晚,其系统智能化程度相对较弱,在热量供应时常因供热不均致使能源严重浪费,故选择合适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成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较强拟合能力的机器学习方法已被证实能够较好地完成供热负荷预测,为供热企业实现智慧供热提供了有
学位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低碳转型已然是各行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能耗、高排放的建筑供暖领域减碳亟待提速。近年来,东北严寒地区因传统燃煤供暖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始终居高不下,利用低碳电能替代燃煤供暖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节能降碳措施,然而电采暖存在运行费用高、耗电大等弊端,使得其在应用上无法得到普及。随着电采暖形式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可通过相变蓄热技术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来明显减少电采暖的
学位
近年,因受氡污染辐射导致患肺癌的病人逐年增加,降低室内氡污染辐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我国对室内氡浓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公共建筑室内氡浓度探究不够全面,有效降氡措施较少,因此本文通过使用仪器实测的方式测量了多种类型公共建筑室内氡浓度,分析其浓度规律,研究室内氡浓度在春、冬季的差异,探索室内氡浓度影响因素,并测量了校内土壤氡含量及分布与公共建筑室内氡浓度的关系,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
学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国环境质量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污染状况依然很严峻。最新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农用土地中重金属元素超标率已经达到20%以上,其中As、Pb、Cd、Cr元素的超标率非常明显,已经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几乎80%的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水体中重金属会附着于微生物表面随微生物迁移和转化,人们通过手口摄入从而对身体产生严重危害。
学位
严寒地区冬季建筑室内空气因通风次数不足导致室内污染物浓度不断积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VOCs对人体的危害已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的目标污染物数量单一,无法全面评估室内污染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严寒地区高校室内空气中VOCs的长期检测,分析教室和寝室室内空气VOCs种类和浓度特征,研究TVOC的浓度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并应用美国环
学位
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多道闸门为研究对象,采用VOF方法、UDF命令与动网格技术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平板闸门闭门过程的水流流态与压力分布,发现随着开度减小,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压力先减小后增大,最值区域出现在开度0.6~0.7之间,最小平均压力27866Pa,最大平均压力36754Pa,揭示了水流流态与压力分布规律,随闸门开度减小会出现旋涡与水体分流现象,上下游顶缘压力均先减小后增大,下游底缘压
期刊
学位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现有农村住宅已无法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求。农村居民的建筑节能意识相对薄弱,大部分农村住宅的外围护结构未进行规范的保温隔热处理,室内热量损失非常严重。为了提升现有农村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针对鲁东地区现有农村住宅的地域特征,对其开展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更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