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分布特征及重肝Ⅰ号方治疗临床观察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回顾性研究近3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临床资料,分析确定中医药治疗慢重肝病死率、治愈率的基线,了解慢重肝临床分布特征,为临床提供依据。   2.开展前瞻性研究,完成小样本重肝Ⅰ号方治疗慢重肝临床疗效观察工作。通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学、凝血项等的变化,进行疗效比较,分析治疗患者证、法、药、效间的相关性,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   研究方法:   1.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炎研究所和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慢重肝住院病历618例,由专人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候、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资料进行逐项登记。   2.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西医基础治疗+重肝I号方)治疗组33例,西医对照组3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   3.统计方法:采用SQL Server 2000建立数据库,数据资料采用双人双录入。以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研究结果:   1.618例患者中显效或有效者256例(42.88%),无效或死亡者353例(57.12%)。患病年龄段以40岁~49岁组(33.17%)最高,其次为50岁~59岁组(24.59%)和30岁~39岁组(23.14%); 50岁~59岁组病死率(65.13%)与>60岁组病死率(63.64%),均高于<30岁组(40.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病率(80.20%)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19.80%);男性病死率(57.26%)与女性病死率(56.56%)无明显差异,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病例(P<0.01)。死亡病例组的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病例组(P<0.01),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钠(Na+)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病例组(P<0.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48.38%)高于单纯西医治疗(26.45%),统计学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2.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西医基础治疗+重肝Ⅰ号方)治疗慢重肝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7.57%和37.8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改善明显,两组相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45.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论:   1.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龄、并发症及血清TBil、ALB、Na+水平及治疗措施。   2.重肝Ⅰ号方可以提高慢重肝患者的有效率,降低病死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  观察低剂量蟾毒灵联合羟基喜树碱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体外生长的影响,探讨较好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剂量及给药方式,初步研究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1)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