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米椒缺陷识别分类研究

来源 :武汉轻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米椒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调味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世界蔬菜市场需求量增大和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小米椒的价格稳步上扬,小米椒的生产加工需求不断增加。而在生产中小米椒的质量检测主要依靠人工,由于人工操作缺乏客观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导致小米椒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辣椒图像识别方法,采用人工或浅层网络提取特征,提取的精度不高,同时所花费的时间代价和劳动成本都非常昂贵,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需要更加适合小米椒缺陷识别分类的算法。随着数据库的开源以及大容量高性能GPU的出现,深度学习已经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在图像分类任务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卷积神经网络在大数据集中的图像识别与分类中,获得高于人眼识别率的成绩,由于它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的图像预处理步骤较少,因此,本文在小米椒缺陷识别分类中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来对小米椒的缺陷进行识别分类。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辣椒缺陷识别的概况,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根据小米椒的颜色特征与缺陷的颜色特征的不同,保存一组彩色RGB小米椒图像,又因为彩色图像较大,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可能会过久,将彩色RGB图像灰度化,组成一个小米椒灰度图像,为后续的小米椒图像数据集以及分类识别任务打好基础。2.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以及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进行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组成包括卷积层、池化层、激活函数,然后是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和反响传播,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深度学习开发框架。3.将卷积神经网络运用到小米椒缺陷识别分类中。构建了小米椒彩色RGB图像数据集与小米椒灰度图像数据集,考虑到不同激活函数和下采样方式的收敛情况的不同,对激活函数和下采样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实验选取合适的激活函数和下采样方法。通过加深网络深度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四层的网络结构进行小米椒图像识别,最后将根据彩色RGB图像和灰度图像训练集得出的两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小米椒图像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与迁移学习后的AlexNet网络识别分类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使用彩色RGB图像数据集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小米椒图像识别准确率更高。
其他文献
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研究了农民工的就业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60%的农民工从事雇员类工作;暂时性失业或返农农民工的比例达15.53%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Livin两种异构体Livinα、Livinβ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
本研究是研究中国北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易感性与DNMT3B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
在日本政府债务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私人部门高储蓄率下对于国债的巨大购买需求,支撑了日本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水平。然而,这种情形在未来难以长期持续,平衡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均十分重视,但实习模式单一、企业参与意愿低、实习过程管理难度大和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且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本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HCC病人动脉内免疫化疗栓塞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病人均经B超、CT及病理或细胞学检
目的:评价hyper-CVAD强化化疗方案治疗淋巴系统肿瘤(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
介绍了一种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的设计和结构.为了获得长寿命、高等离子密度以及高效传输微波功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利用合适的微波输入三层复合窗(石英、Al2O3陶瓷和BN)是很有效的,而
给排水工程作为工程建筑中的辅助项目,具有绝对的优势和地位,在建筑行业中是一个重头戏,对于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现有的问题进
为了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血清含量及组织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和MMP-9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收集2007年4月~2007年1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