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课程“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思”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μθο(mythos),是英文单词Myth音译而来,有神话、幻想之意。百度词条的解释为:“泛指人类无法以科学方法验证的领域或现象”。“迷思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因“迷思概念”本身的迷思性,也就是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解释,在哲学与文化课程中,大多数概念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迷思概念”最为普遍,学生不易理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些概念准确把握。基于这一背景,课题研究在分析“迷思概念”的含义、特征以及转变的基础上,阐释了哲学与文化课程“迷思概念”及“迷思概念”转变价值,并从实证调研的维度出发,以实习学校的师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哲学与文化课程“迷思概念”转变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对“迷思概念”转变缺乏深度认识;学生对“迷思概念”转变的学习力不足;“迷思概念”有效转变相关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性等。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维度提出了哲学与文化课程“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勤于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整合教学方法,提升自身对“迷思概念”转变的能力与素养,启发、引导学生促成“迷思概念”转化;学生要提高“迷思概念”转变学习力,强化课前预习、积极探究,加强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深化对“迷思概念”的辨析,促成“迷思概念”的转变;在具体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施层面,要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认知、开发课程资源,促成“迷思概念”生活化,科学有效转变“迷思概念”,提升哲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广大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因此,公民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高中思政课作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线,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现代公民。高中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者
学位
学位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腾飞的重要保障,更是学生走向成功必备的重要品质。将勤俭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及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频现、学校教育力度不足、家庭教育开展不佳等方面的影响,勤俭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仍面临许多难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明朗的勤俭道德观念,教师缺乏全面
学位
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可以说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地方红色文化是指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法治课中,不仅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有助于培育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初中生的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本研究通过对实习学校的问卷调查及对学校教师教学观察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